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陶渊明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曹丽环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对我国后代诗人影响很大。一提起陶渊明,人们就会把他和“隐逸”“淡泊”“脱略世故”等联系在一起,钟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陶诗论者大多也认为了是“闲适的”“浑身静穆”的田...  相似文献   

2.
略论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不是天生就“隐逸”的,他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他自愿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几番尝试,经历了隐逸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幻想期与挣扎期,从暂时的隐逸走向了不复出仕的“真隐”,这也是他由渴望建功立业转向“近自然”的心灵路程。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的志趣、人格与陶渊明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陶渊明被称为“六朝第一流人物”,孟浩然对他十分崇尚。孟浩然崇尚陶渊明的主要缘由是二人有着共同的文人操守和共同的隐逸情趣。  相似文献   

4.
林逋是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晚年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分析前人的论述和他的诗歌,可以发现林逋的隐逸思想是决绝的,他的隐逸原因是无奈的——理想不能实现、学不应时和身体多病。  相似文献   

5.
林逋的人生思考与精神超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潜之赏菊饮酒,林逋之梅妻鹤子,几成中国隐士的象征.分析林逋的诗歌及前人对他的论述,可以发现儒、道、释思想是造成林道隐逸的最主要的原因.他的隐逸不仅塑造了他清高脱俗和高雅闲逸的人格,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林逋完成了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并非“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他的作品与行藏出处无不证明:他不仅是个有倾向的诗人,而且是个倾向相当鲜明的作家。尽管陶渊明有隐逸思想,但他却不是对人生十分空漠、高逸放浪的“隐逸诗人”,更不是如钟嵘在《诗品》中所称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是关心时政、注目现实的伟大诗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田园诗物我融合、情趣流注 ,独具魅力 ;陶渊明的人生 ,变现实时空为审美时空 ,使现实人生成为审美艺术化人生的典范。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历来论者大多认同的“质性自然”之说外 ,魏晋玄学对他思想、情感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看法一直将林逋视作红颜弃轩冕的“真正隐士”,但林逋的“隐逸”自始至终与“仕进”交织在一起,他对修齐治道心向往之,当仕宦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后,也会寻找安顿自己心灵之所,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13.
林纾除在翻译、古文等方面成就斐然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较深造诣。综观林纾主要的诗作及诗论,可以发现,在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借鉴方面,杜甫对其影响甚深。这种影响,贯穿于林纾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体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通、诗歌写作手法上的学习及诗歌理论的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便是遗民诗作,在众多的遗民诗人中,“诗歌古文满天下”的钱澄之当是值得留心注意的一位.许多研究钱澄之的前作,在论述其生平后期的生活状态时多用隐居来概括,笔者认为略有宽泛.考证了诗人生平,提出了“客隐”的观点,以期更为恰切地概括其后期生活.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入佛 ,有许多因缘 ,给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富有“禅趣”的山水田园诗中 ,作者歌颂自然之美 ,表现隐逸生涯的愉快 ,创造出清幽闲淡 ,意蕴悠长的艺术境界 ,以其独具的风采在唐代诗坛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堆的隐逸及主要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学界众说纷纭,文章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认为他的隐逸及山水田园诗的内涵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为官做人的人生哲理,他所形成的隐逸文化是长安文化的延伸,是盛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世人眼中犹如"神仙中人"的隐者沈周,是在价值观和生存状态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中国古代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位隐者的诗篇中却清晰地含蕴着崇杜倾向,显现出虽隐而从未忘世的现实关怀。他是古代诗人中少有的直议朝政者,亦常以热切的目光关注百姓的忧苦。所以,并非如一些论者言,明代知识分子的济世精神在退化,以沈周为例,可以看到明代士人在以新的姿态和方式表达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清初遗民诗,在清代诗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于地理区域以及文化背景的原因,清初泰州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独特文化个性,又与维扬遗民诗群有着隶属关系的创作群体。泰州遗民诗群的构成比较复杂,这个诗群主要由泰州本籍遗民与流寓泰州的外籍遗民两部分构成,代表人物是吴嘉纪和冒襄。尽管是一个隐逸型的诗人群体,却呈现出极具个性的群体心态。由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泰州遗民诗群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人李贺敏感、多病,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进而颇感苦闷、伤感,并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在李贺诗歌中,盛世不复、壮志不遂、时光不再、生命不永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生命悲剧意识。李贺的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人生价值、生命本体、生命归宿等问题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