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燕  卢小燕 《科学课》2013,(6):92-95
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的雷德曼教授提出一项名为“Handson”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在美国实验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受到了各国科学界与教育界的关注。1995年,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教授将其引入法国,  相似文献   

2.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  相似文献   

3.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伊伦娜,  相似文献   

4.
<正>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江西教育》2010,(3):14-14
“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近日在沪作报告时,给上海青年的寄语,“我希望上海青年能有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近百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师徒关系”若干案例的剖析,雄辩地论证了“名师出高徒”这一科学人才的培养规律,以期它能给我们有所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7.
李政道教授作为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自1972年回国访问开始,30多年来,为祖国科学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他关于科学杰出人才成长规律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面 《语文新圃》2008,(11):4-5
有人说:"炎黄子孙至今没有获诺贝尔奖的!"这是睁着眼说瞎话: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朱棣文,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钱永健,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时代》2024,(2):12-13
<正>科学知识给予人们能力去行善,也可以作恶,它本身并没有附带着使用说明。当人们运用科学做了善事的时候,功劳不仅归于科学本身,而且也归于指导着我们的道德选择。——理查德·费曼(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0.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97年10月16日宣布,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美国斯担福大学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朱棣文和法国科学家克洛德·科恩──塔努吉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工程师威廉·菲利普斯获得。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发展出可将原子降到极低温的最新技术。朱棣文成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这是华人的骄傲,更激发起我们探索科学、为炎黄子孙争光的勇气和决心。’97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杨洋  相似文献   

11.
留学广角     
《神州学人》2013,(6):4-9
中国北京5月15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在北大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并就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与李政道1949年初次合作,1957年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他们1962年竟然决裂分手.在科学上分道扬镳。在生活中形同陌路,一直到现在进入老年后。两人仍不能释怀。这个中国科学发展上的阴影、国际科学界的憾事,真有点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共同摘取19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的亨利?布拉格父子的人生简历和卓越的贡献,并揭示了他们辉煌的科学人生给人们所带来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戴维·瓦恩兰(David Wineland),本文主要对这两位科学家的生平及其主要科学贡献做些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演讲人小传: 科学泰斗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一位对世界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一位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科学家。91岁的他仍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16.
<正>量子技术是当今世界最难懂的技术之一,因为它起源于更难懂的量子科学。不过,目前只有少数人才通晓的前沿量子科技,已逐渐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的特别青睐。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是量子科技领域的大家,他们用光学实验证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他们3人因在量子纠缠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1974年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轰动了国际物理学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日照市。他的父亲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教授被誉为“科学顽童”.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有一年他去巴西讲学.住在一家高级宾馆.结识了当地一支桑巴乐队。没事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背景材料2006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  相似文献   

20.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创造性思维。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