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2.
宋代福建科举考试位居全国第一,闽北地区有2092人考中进士,对闽北地区以及福建乃至全国有着重大的影响.宋代闽北地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考中进士,与地理因素的影响、教育的发达、经济的发展、刻书业的繁荣、浓厚的学风与劝学习俗、闽学的兴起息息相关.研究宋代闽北地区进士兴盛的原因,既有利于对福建宋代文化的发展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又可以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朱彦体 《师道》2009,(12):30-31
说起排名榜,可能让人想起金榜、皇榜等显得极为庄重的字眼。古代科举殿试后录取的进士,被按名次张榜布告,因其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或金榜,又因多为钦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相似文献   

4.
<正>清末很多在北京为官的进士喜欢辞职回乡当老师。如福州人林则徐(1785-1850)曾说过:"30年前的福州,读书人不想升官,即使考中进士做了京官,也宁可归乡,在州郡书院里找一个教书的工作养家糊口。"他说的虽是嘉庆年间的情况,但整个清末基本如此。1883年,四川富顺县人刘光第(1859-1898)考中进士后被授  相似文献   

5.
有些人在观看反映科举时代生活内容的电视剧时,对剧中人提到的某官员是“两榜进士”出身,就认为“两榜进士”指的是这个人前后两次参加选拔进士的考试,两次都考中进士或到第二次才中了进士的人,所以称为“两榜进士”。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文化长廊中,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对这些文章,人们往往耳熟能详,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领会于心。让我们跨越时空,共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公元793年,年仅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此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  相似文献   

7.
对联趣闻     
从前有个财主,同他的儿子双双考中进士。财主欣喜若狂,即题门联一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这财主为富不仁,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当晚,财主所作门的联被人涂改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王平辑) 对联趣闻@王平  相似文献   

8.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1-10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人物大约有680多人,其中中国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徽州人王茂荫。王茂荫(1798—1865年),字椿年,又字子怀,歙县杞梓里人,晚年移居雄村义成。清道光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御史、户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清咸丰  相似文献   

9.
同胞翰林     
《黄山学院学报》2007,9(3):102-102
清代康熙年间,歙县唐模村(今属徽州区)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二人俱考中进士,一授庶吉士,一授编修,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说。  相似文献   

10.
<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曾在地方和中央做官。他所提出的“务农节用”的农本思想,以及要求去除积弊、实行“宽简”的政治见地,使他为官清明,颇有政声。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北宋的  相似文献   

11.
一、辛弃疾并未中过进士辛弃疾生平事历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辛弃疾早年曾应进士试的事。比如有学者起初曾认为他“在金国考取了进士”,后来又放弃了这个说法。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一些论及辛弃疾生平事历的著作,又重新提出他考中进士的事。有的说辛弃疾是在南归前金人统治区应进士试并考中的;有的说辛弃疾南归后,由于不是科举出身,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只当了个江阴县签判的小官。他多次上书指陈抗金方略,但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士。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其实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指荒远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作“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人能考上进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破天荒”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破天荒     
破天荒“破天荒”一词,旧时常用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据说,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京城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人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的考生称为“天荒解”。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指荒远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作“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考上一个进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据此,后来人们用“破天荒”表示突然得志扬名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大怪杰郑板桥诞生300周年纪念。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扬州府同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四岁时丧母,靠乳母和姑母抚养成人。早年过着贫穷的生活,30岁前后来到扬州以卖画为业。雍正十年(1732)考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山东省范  相似文献   

15.
南宋的著名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他二十岁,考中进士第一名。在进士对策中,他对历来统治者的荒淫、官吏的贪暴、士风的败坏,都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向当时的统治者大声疾呼:“东南民力竭矣!”并且沉痛地写道:当时士大夫“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未仕之  相似文献   

16.
1.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会齐集大雁塔题名明志,下图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存诚等人题名拓片。下列关于唐代科举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福建教育和科举兴起的初期,考中进士者寥寥可数,本文将唐代福建进士及第者逐一考证出来,并纠正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错误。  相似文献   

18.
春联与官运     
清朝光绪年间,成都有位读书人考中进±后被委以候补知县的虚衔。因为他不善逢迎.候补知县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这年春节.贫困潦倒的老进士愤而贴出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9.
说起"排名榜",可能让人想起"金榜"、"皇榜"等显得极为庄重的字眼。古代科举殿试后录取的进士,被按名次张榜布告,因其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或"金榜",又因其多为钦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相似文献   

20.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文中那个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人命案的贾雨村原是个潦倒的穷文人,在得到苏州富户甄士隐的资助以后,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县官。但不上一年,就因贪污被革职。由于他善于攀附,借助贾府之力,很快就被"起复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