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从语料库抽取语料,运用意象图式和空间隐喻理论分析语料,旨在揭示人们在使用介词below的空间含义时,体现了身体经验中的哪些意象图式结构;在使用介词below的抽象含义时,反映了认知中的哪些空间隐喻;以及介词below的意象图式和空间隐喻的分布情况。经分析发现,在使用介词below的空间含义时,体现的意象图式结构有“上下(无接触)”“上下(同载体)”“斜上斜下”“覆盖”“上下(无形界标)”“左右”;在使用介词below的抽象含义时,反映的空间隐喻有“标准为高度”“更多为上,更少为下”“表象为上,秘密为下”“地位低为方位低”。介词below空间隐喻分布比例大于意象图式,表明介词below被更多地用来表达抽象含义。本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介词below的意象图式和空间隐喻,揭示人们使用介词below时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论认为英语习语是不可分解的,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这就导致其成为最难掌握的一部分知识。大部分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掌握有限,在语言输出中缺乏习语性的表达,在语言输入中无法理解习语的意思。而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认为习语是可分解的,是可以系统学习的。在习语教学中引入这两种理论可以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习语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介词IN的意象图式及隐喻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理论(CMT)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隐喻则是人类思维识解概念最基本的方式。Lakoff和Johnson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且指出概念隐喻遍及于人们语言之中。英语阅读不仅仅是语言解码过程,更是语言、逻辑与认知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概念隐喻则起到桥梁的作用,搭建起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过程进行探讨,揭示概念隐喻在阅读中的具体作用,试图探索出更为高效的认知阅读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龙女是金庸名著《神雕侠侣》的女主角,白色是金庸赋予小龙女的代表色,也是小龙女的象征。本书中,小龙女几乎总是与“白衣”同时出场,金庸大量运用“白衣”妆点小龙女的形象,意味着“白衣”是通过小龙女形象折射出的金庸女性理想中的一种“意象”。它与女性形象的纯洁密切相关,它指涉着女性从肉体到精神的无瑕,它代表了金庸性别乌托邦世界对女性纯洁的渴望与守护。  相似文献   

6.
张颖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22+30-22,30
英汉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但是在时间隐喻的使用方面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列出其相似性,并在大量例证的基础上分析发现人类的认知活动有很多相似性,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7.
空间隐喻就是由某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人类活动本质上是在时空中的活动,多维空间中的人类身体体验可以说是最为直接、最易于理解、最易于体会的,而以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意义作为始发域,映射其他的认知域,并获取抽象意义的独特认知方式,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其能够深刻揭示出语言表达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基于此,本文拟从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英汉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内容。  相似文献   

8.
从空间叙事的层面解读小说《婚礼的成员》中“小镇——冬山——世界”这一空间模式的隐喻.通过空间叙事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投射与空间的结构意蕴揭示作品的孤独主题,并且通过现实与想象的空间概念相应地表达了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观念,潜在地揭示了世界性的观念和沟通行为是反抗孤独的一条重要出路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中空间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本研究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库,以汉语中的"上/下"空间方位词为例,对比英语中对应的空间概念,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和社会地位这五个目标概念域中的异同,以期揭示空间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我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是人类大量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然而数量有限的意象图式却可以帮助人们组织和理解无限的事物和经验,在纷繁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发挥了省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体验哲学认为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对大多数时间概念的定义和理解都是借助空间概念、通过隐喻的形式来实现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本文通过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探讨语言中有关时间的空间隐喻,说明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反复性“V来V去”格式中V的范围及分类,确定其中的“来”“去”在F1类格式中有模糊的方向义,F2类格式中方向义完全消失。并从构成此格式的三个语义成分:名词性成分、动作主体和后续句来分析得出此类格式有主观结果义和客观结论义。  相似文献   

13.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4.
体验哲学强调体验对语言和认知的决定性作用。意象图式就是一种基于人类空间体验的认知结构。它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可以随着人们注意焦点的变化而发生转换,也能够通过隐喻投射从具体的物理或空间域向抽象的概念域投射。意象图式的转换及其隐喻投射为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个被研究了千百年的老话题,现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为隐喻带来了新的生机,隐喻认知理论逐步被接受。而"山"、"海"在俄汉英文化中被用做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汉俄英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英、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英、汉两个语言民族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比较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特点。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既从视觉域(属身域)向心域隐喻投射,也从视觉域向外部物质世界域、社会关系域、以及生理知觉域内部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汉字“火”的转喻和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于汉字“火”意义衍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116-117,120
诗歌本身就是隐喻的,诗性隐喻借助隐喻意象来传情达意,使中英古典诗词具有了无限的张力与美感。而对于中英古典诗词中所运用的各种隐喻感官意象和时空意象的解析与品读,更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去解读诗词的灵性与精髓。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将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三种隐喻一起研究在国内尚属少数。笔者在大量的观察的基础上认为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是一个连续体,而且是认知隐喻决定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另外,这三种隐喻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加以贯穿。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和“隐喻”理论,对汉语常用词语“起”的词义引申作新的解释。人们认知经验形成的心理意象是词义的基础,意象中的前景特征或背景特征凸显,为词义的演变提供动力;隐喻的认知方式具有推导和建构功能,为词义演变中义位和义位、范畴和范畴之间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