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铭德:日后被称为 "刘备"的人 有一次,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粮食部长徐堪,在上海平抑米价,编辑郑时学(拾风)在这个消息上做了一个标题,叫"徐堪何堪",那是在讽刺这个粮食部长的无能了。却不知道徐堪是陈铭德的至交胡子昂的朋友,还是新民报的股东。陈铭德见了报纸十分恼火,马上打电话给郑时学--你以为会有一场严厉的训斥吗?你会失望的。请听这场对话:  相似文献   

2.
张京 《出版参考》2004,(11):26-30
陈铭德:日后被称为“刘备”的人,邓季惺:众英雄追随的女报人,张友鸾:清瀛幽默、风雅率真,张慧剑:“副刊圣手”,赵超构:天生老成的国际新闻评论家,张恨水:不谈风月论政事,  相似文献   

3.
重庆解放前夕,新民报社的工作人员中,有五位在同一天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们是《新民报》重庆社的编辑陈丹墀、外勤记者胡作霖、编辑兼外电翻译胡其芬、校对张朗生和成都社的排字技工刁侠平。这些同志在反动派的监狱里面对屠刀而英勇不屈。  相似文献   

4.
重庆《新民报》,是南京《新民报》“报系”之一。1937年11月下旬南京即将失陷时迁至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l941年11月增出晚报。1943年6月,《新民报》总管理处决定在成都创建一社,先后出版晚报和日报。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两地  相似文献   

5.
《民主报》——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也是南方局、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个民主舆论阵地。它在发刊词中就表明:它是“民主同盟的言论机关……但不限于只代表民盟这一政团的意见……是一切民主信徒的共同的工具。”《民主报》,1946年2月创刊于重庆。第二年,1947年2月被迫停刊,存在仅一年。《民主报》诞生在抗战胜利、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声中,而夭折在国民  相似文献   

6.
成都《新民报》从1943年6月创刊,到1950年4月结束,我一直是负责人之一。现仅就记忆所及,将成都《新民报》的情况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7.
30年代在南京,著名剧作家田汉同志曾是《新民报》的热心支持者和作者。这一段的合作共事,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此略记前言往行,藉以表达我们的追思和怀念。一、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5年,田汉作为“左联”主要成员,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解至南京警备司令部监狱。幸得徐悲鸿、宗白华教授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卓越的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我们和悲鸿的交往,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我们夫妇都在《新民报》工作。悲鸿常到我们这里来鼓励我们并肩携手把《新民报》办好,并谆嘱:“办报要找进步的人和能干的人。”“国民党得罪不得,但是不能依靠;只能依靠思想进步的人和群众团休。”他特别把他的知己吴作人介绍给我们,作为《新民报》的朋友和有力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卓越的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我们和悲鸿的交往,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悲鸿征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我们夫妇都在《新民报》工作。悲鸿常到我们这里来鼓励我们并肩携手把《新民报》办好,并谆嘱:“办报要找进步的人和能干的人。”“国民党得罪不得,但是不能依靠;只能依靠思想进步的人和群众团体。”他特别把他的知己吴作人介绍给我们,作为《新民报》的朋友和有力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0.
在当时的新闻检查制度下,许多新闻是要被删除或禁止的。重庆《新民报》的社会新闻就时常用曲笔来表达编辑记者的意思。比如,报道米价贵,却说重庆耗米数量下降,因为平民多已用杂粮。报道人民健康水平下降,说的是"一万人健康赛,只有九十一人合格",而国民党要人陈立夫居然还在健康赛的发奖大会上致辞。这样的报道是能闻出一股辛辣味来的。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04,(11):30-30
在当时的新闻检查制度下,许多新闻是要被删除或禁止的。重庆《新民报》的社会新闻就时常用曲笔来表达编辑记者的意思。比如,报道米价贵,却说重庆耗米数量下降,因为平民多已用杂粮。报道人民健康水平下降,说的是“一万人健康赛,只有九十一人合格”,而国民党要人陈立夫居然还在健康赛的发奖大会上致辞。这样的报道是能闻出一股辛辣味来的。  相似文献   

12.
淮河长江,拥抱着广大的平原;津浦路,淮南路,是这平原的两条臂膀;这里是华中抗战堡垒,这里是敌人的后方!我们要守住这每一寸土地,谁也不能让它抢!……这首《路西进行曲》,曾鼓舞着淮南津浦路西地区的广大军民,一次次地粉碎日寇和国民党军的进攻,坚持了敌后的抗日斗争,保卫了路西的每一寸土地。淮南路西,是我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我曾经战斗六年的“老家”。时间虽然过去近四十年了,但经过艰难困苦的往事,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面前,是一叠白里泛黄的报纸。有些是铅印的,很多是油印的。这是一位同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秘密发行,对广大进步学生有着很大影响的《学生报》。  相似文献   

14.
《川东报》是中共川东区党委的机关报,是川东地区800万人民的喉舌。《川东报》创刊于1951年5月1日,为周三刊的四开小报。社址开始在重庆南岸的黄山,1952年5月20日迁到北碚市天生桥。1952年9月30日,根据上级指示,刊登终刊启事。  相似文献   

15.
为《立报》立功的“顾竹轩案” 1935年在上海创刊的《立报》,是个影响很大的小型报。虽然只办了两年多即迫于战火,于1937年12月停刊,但销数竟达14万份,开当时报界的最高记录。《立报》拥有如此多的读者,是由于它的政治态度比较好、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等多种原因,但《立报》开始受到读者欢迎,却不可不为一件社会新闻记上一功。  相似文献   

16.
1946年,剧作家吴祖光担任《新民报》副刊“夜光杯”主编.吴祖光坚持为人民办报的理念,将生死置之度外,秉持公理和正义,发表了大量支持中国革命、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进步文章,为“夜光杯”塑造了进步的形象,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二年初,敌后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大搞所谓“治安强化运动”,企图巩固它在占领区的血腥统治。为了揭穿敌人的阴谋和各种欺骗宣传,向敌占区人民报道国际和国内形势的眞相,进行抗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相似文献   

18.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9.
(一)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大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从此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在解放后告诉我说,我到昆明,是  相似文献   

20.
(一) 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人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