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妇女:法律上的死亡与复活--太平天国革命与中国妇女解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革命通过强制立法及强行男女平等政策的实施,一度将妇女带到解放线上,使她们从法律上的死亡状态复活.这一革命创举是它之前的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未及的,也为它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勇开先路.它之所以能够在时间、途径和方式上超越美英妇女运动,是因为特定革命的附带结果,也是特定的男权政法的副产品.太天平国这一创举的原创性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著名台湾诗人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是他投身现代诗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项空前的实验。 这部长诗的首辑最初刊于1959年7月《创世纪》诗刊第12期,结集交创世纪诗社出版是1965年1月,历时共五年半。自打问世到现在,一直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概括起来,有五个“最”: 引起的争论最大。 争论、批评持续的时间最长。 为这个作品发的评论文章最多。三十四年累计,超过三十万字。 激发的兴趣最浓。因《石室之死亡》问世不几年便绝版,年轻读者大多仅闻其名,或在选集中偶见残篇,或在评论中读到二三摘句,均无机缘得窥全貌,反好奇心日盛,作品的魅力日强。洛夫由此作收到的效果最显。在《石室之死亡》以前,洛夫虽已是现代诗坛活跃的诗人,但并未受到与同辈诗人相等的重视。《石》诗的出现,才使洛夫一跃而为中坚、健将。  相似文献   

3.
教堂的死亡     
一个年轻的牧师以极大的热情来到了他生平供职的第一个教堂。让他大失所望的是,参加教堂礼拜的人少之又少,人们参与聚会的热情也衰退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4.
墨子"尚力而非命"的观点,强调人们通过劳动和进取获得生存的态度,反对"听天命"的人生态度;墨家道义高于一切、为义可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墨家通过信鬼神来实现治国利万民的做法值得肯定,对当代人的死亡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本文从墨家思想出发,具体探讨墨家的生命观、生死观、死亡观,进而探讨其对当代中国人死亡意识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一个从很偏远农村出来的男子,很努力地念书,考上了大学。为了他的学费及生活费,田地里的父母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老父亲的白内障因为没钱治疗而几乎看不清楚东西。他也很用功地学习,大本毕业后考上研究生,最后又考上了博士。很光明的前景在他面前。优秀的男人当然有女生抢着要,高校副校长的千金就爱上了他,娇媚的她让他觉得生活很是满足。可是,当她知道他的家在很穷的农村就不依不饶了,大骂他的血管里是"红苕血"。副校长利用某些关系让他  相似文献   

6.
毛昆仑 《职业圈》2014,(19):121-121
基本上任何哲学问题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研究哲学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它的重点在于对于事物的理解,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但这种推理不会像1+1=2那样是绝对严密的,所以哲学思考是—个永无止境的争情,它的乐趣也正在此。  相似文献   

7.
柯朴 《文化博览》2006,(11):74-75
关于死亡诅咒现象最早发现于落后的原始部落,但是,现代科学家通过探索发现,在文明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类似于死亡诅咒的现象普遍存在,它是一种潜在的生命杀手……  相似文献   

8.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以墨西哥独特的亡灵节为文化依托,讲述了一段亡灵世界的冒险故事。影片以鲜明的死亡美学脱颖而出,表现出的新奇的死亡文化认知具有丰富的艺术伦理价值。该文以死亡美学为视角,以影片中所阐发的“终极死亡论”为切入点,探讨跨文化语境中,“终极死亡论”与中国传统死亡文化所阐发出来的共通性,感悟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聚众斗殴罪是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一款确立的一个新罪名,是从原刑法中的口袋罪流氓罪分解出来的.由于刑法对此规定的较为模糊,以至对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认定与处罚标准不一,在相似情况下,出现了相反的判决,这是因为对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的研究较少,忽视了罪过程度对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认定处罚的影响,文章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蒲宁勇敢地正视死亡,从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加深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他对死亡怀有大恐惧,十分充分地描摹形而下的死亡的痛苦与哀伤,使得人们更加珍视生命。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不同维度的开掘中,既产生了深刻的悖论,又达成了更高层面的统一:通过用自觉死亡来取代被动死亡、将生命汇融进大自然、记忆和创作,最终战胜死亡。蒲宁的死亡观其实是"三部曲":正视,恐惧,战胜。但并非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三者大都同时存在于一部(篇)作品中,相互矛盾,缠绕,纠结,永无尽期,然而每一部曲都很深刻——甚至是片面的深刻。蒲宁给世界留下了创造性成果,延续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在世代人们的心中,从而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献捷礼最早源于部落社会献俘告祭的原始习俗。西周时期,献捷礼已成为中国古代军礼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献恺乐、告祭、献俘授馘、饮至、赏赐等主要内容。在当时,献捷活动特指周人之诸侯国对蛮夷戎狄少数民族用兵胜利后向周天子的告庆活动,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不行献捷礼。春秋时期,诸侯国向王室的献捷活动明显减少,同时,出现了诸侯国相互献捷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周夷矛盾日益缓和与周人内部矛盾日渐尖锐的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