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一文与宋伟先生商榷。针对宋伟先生为反驳董学文先生的论点,把"彻底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打成"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等,认为,实践有唯心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分;分析了存在主义的提出者之一的海德格尔,指出他是纳粹党高层。他希望在哲学上领导法西斯头子希特勤,他鼓吹用战争战胜"英美民主"和"俄罗斯共产主义",他主张用形而上学支持争夺世界统治。他宣扬纳粹的意识形态,宣扬国家社会主义。宋伟先生主张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进行后形而上学的对话和境域融合;与马克思进行对话和融合;海德格尔没有资格,也不配;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不会容忍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哲学进行"形而上学改写"。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和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会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两种典型理论形态。虽然其各自的理论表述不同,却都是通过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空洞存在的双向反思,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地基上融合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等理论,追寻一种能够超越二元分立的具体哲学,建构感性存在论,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由于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仍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主导原则,因此无法克服以意识内在性为基本建制的现代形而上学。应在对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中,转向马克思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原则高度,以开启出切中社会现实的、更广阔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空间。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把唯物史观划为"形而上学的颠倒"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终究未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揭示异化正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入手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维中去了.通过对感性存在论的阐释,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私有财产状况下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现成性的"什么"于是转变为历史性的"怎么".这是对不思存在机制的形而上学的彻底"解构",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颠倒".因此,"形而上学的颠倒论"只能说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是把马克思的"对象性存在"混同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父",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更代表不了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在规范当代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部人的异化史,近代以来的技术进步是存在遗忘自身的过程。海德格尔和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是人类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从东方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所组成的"元儒家"的思想出发,我们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及其带来的灾难并不拥有必然性的光环。从另一个角度看,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之思可以与"元儒家"共同承担起对当代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建构的使命,并因此而成为"元儒家"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性的视野中思考马克思哲学,不仅仅使思考这一哲学的背景发生了置换,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作为现代哲学家,在现代性这一时代性、历史性的课题面前的独特批判视角所呈现的后现代意蕴引起了人们的再度思考。文章试图通过马克思哲学后现代意蕴中"经线"和"纬线"两方面的挖掘来揭示其哲学中曾被人们忽略,而又契合着当代社会问题,并展现其思想精华的部分,以期捕捉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从人们对海德格尔著作引文中的两个问题开始展开讨论,进而转入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与工具理性、"生存"相对于"存在"的优势两个环节进行分析,表明海德格尔之所以要讨论到马克思,是因为海德格尔认为对世界的技术性理解构成对于当代世界理解的核心。然而海德格尔没有涉及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理解中非常核心的内容:阶级及生存论的原始性,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是哲学和革命的社会学说的密不可分的结合,没有对于马克思关于现实性的理解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解,并且海德格尔最终也没有能超越马克思。摒弃从纯粹的哲学思辨出发,只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构成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向度。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的两个革命家,前者通过对"此在"的现象学的存在论分析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命题,后者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得出了"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的结论。正是在终结形而上学和开启"思"之道路上,正是从生存论-存在论来理解"语言",两位思想家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0.
康德关于"哲学的耻辱"之问是一个关于存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在本质上实际关涉的是哲学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哲学尤其是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前奏。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耻辱之问"是一个伪命题,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新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实现了哲学革命,确立了新的哲学观,给康德之问提供了一种唯物辩证的哲学解答。  相似文献   

11.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12.
教育哲学家彼得斯将教育理解为价值,他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的新角度;陈桂生揭示了教育价值的演变,指出现代教育价值包含教育(狭义)价值与教养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教育思考。他的思考融入其对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学校教学的评价,对这些评价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的教育思考深嵌入工人阶级解放的构思之中。论文从工人阶级解放角度考察教育价值如何嵌入三类评价,亦立足教育价值透视马克思教育思考的特点。这些分析表明,把握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不能离开其对工人阶级解放的理论构思;在教育(狭义)价值和教养价值上,马克思重视后者甚于前者,这种不平衡同其对道德、道德品质形成的思考有关。从社会结构来看,马克思的选择不无合理之处,如立足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德育的作用又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看作感性活动,必然把人看作时间性的存在,突出时间性的生存论意义,这一点已经潜在地包含在马克思博士论中了。马克思在博士论中把时间看作规定个体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原则,并且对流俗的时间与时间性作出了明确区分,要求从人的感性体验理解时间,达到了海德格尔的源始时间的层次。马克思把时间性和人的感性看作同一境域.又与海德格尔的先天立场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4.
分工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与古典经济学家存在着维度和旨趣上的差异,阐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其深层次的涵义,展示其独有的视域,也有助于对马克思早期其他思想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命题—主客关系问题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与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源头的康德的实践哲学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的主客体关系及实践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其区别之处正是马克思实践观对康德实践观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考察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理论观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大基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以这三大基石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7.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为具有普遍真理性和实践价值性的思想原则,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过程中,得以一贯遵循与自觉恪守。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是这一“结合原则”的深刻体现,它融会贯通在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整体之中,构成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理论上弄清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与这一“结合原则”的内在相关性,对理解和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在肯定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了同质性理解,而未能把握社会历史时空的独特性,以致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解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缺陷。马克思在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将社会历史时空的理解奠立在其科学的实践论之上,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本质区别,从而超越传统物质视域的时空观,对于科学理解当代社会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