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传教士大量来华。虽然传教士有作为帝国主义侵华帮凶的一面,但仍有许多人忠于宗教信念,来华传播福音,参与救济赈灾,办学校医院,对中外文化交流贡献殊为突出。美以美会源起于美国1784年成立的新教卫理公会,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1847年美以美会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教,至“文革”期间为止,美以美会在山东逐渐形成5个教区,从事传教、慈善救济,建学校等活动。其中泰安作为“大本营”,是传教活动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村,基督教会成为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心,一些乡村教会知识分子亦有较强的社会触觉,倾向改革.而在世局变迁中,乡村教会受多种社会势力影响.文章认为,乡村教会的历史研究,应放在本地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中加以理解,将乡村教会视为地方宗教力量,较将其视作外来宗教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馆藏资料为主要基础,描述清末福建美以美会教会两次内部争论,力图从新角度探讨清末基督教史。文章认为:西方传教士并不是清末中国基督教的唯一代表。中国基督徒、西方传教士,同样是清末传教运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清末福建美以美会,传教士的内部矛盾与华人基督徒的影响密切相关。双方的互动交流构成清末基督教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莆田地区妈祖宫庙的数量与分布、信徒主要成分、经济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新时期妈祖信仰的特点及在管理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分析莆田基督教会在19世纪70年代至建国前,处于当时大环境下,在“三自”(自治、自养、自传)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实践活动,说明近代莆田教会在“三自”方面的努力,为建国后莆田教会的完全自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缺乏优秀人才、一般信徒素质不高以及经济落后等方面因素,成就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6.
阐述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甄别更难,地方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但社交媒体"消费者即生产者""用户生产内容"的特性也为地方高校主动建构与塑造自身形象提供了机遇。提出通过构筑媒介信息环境、借势、造势等方法进行矫形和塑形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介绍唐宋莆田南北洋开发的历史过程,宋代木兰陂建成后,莆田南北洋大开发完全改变了莆田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农业一岁三熟,科举文教大兴,不仅为妈祖信仰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文化支撑和宗教土壤,而且直接促成宋代妈祖信仰的快速传播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概述当前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状况不容乐观,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妈祖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分析说明莆田学院的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的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和教学管理机制都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班级类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特色化;教学管理机制则体现在互动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和动态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特色化。  相似文献   

9.
职业院校默会知识可以划分为三类:基于个体技能表现、基于组织惯例及基于学校文化的默会知识。要促进职业院校默会知识的传播,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形成组织中各个相关成员之间交流默会知识的机制;重新审视学徒制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和重视学徒制,同时引导个体反复自主训练;致力于营造一种有利于默会知识传播并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0.
明代莆田文人结社可考者共有十五家,其具有历史的一般性,也有自身的独特性。以传播学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及其传播功能三个维度具体分析明代莆田文人结社的特征,总结明代莆田文人结社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清末莆田学者涂庆澜的生平事迹以及著述作简略考证,重点探析他在整理乡贤文献和个人创作方面的成就,并指出这些著述和创作在地方文化史、区域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旱灾、水灾、冰雹、冻灾、蝗灾等多种灾害频繁肆虐。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诸多特点:覆盖面广.危害严重;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多种灾害同时并发和前后继发性明显。  相似文献   

13.
晚清人才的地域分布若从进士、高级官员、名人物三个方面来看,则总体上明显是南方要超过北方,但又不尽一致。另外,就各省内部而言,也颇多特色。  相似文献   

14.
清至民国间法国来华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编著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汉语研究著作与汉语教学用书,其中有名可考者在50部以上。这批文献以印本、手稿或抄本的形态散藏于巴黎、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图书馆中,大多数被束之高阁,寂寂无闻。从功能类型上划分,这批汉语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工具类的汉外语对照字典、词典,一种是学习类的汉语教科书,还有一种是学术性的汉语研究著作。这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清至民国间汉语及汉语方言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明清民国时期东江藏书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清以来, 东江藏书家迭出, 并形成了对待藏书豁达开明、藏书目的在于治学等系列特点。而保存珍贵典籍、推动学术研究、弘扬中华文化, 则是他们为祖国文化事业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契约文书在文体上属于应用文范畴,其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大致在唐五代时期逐渐成熟,已有范文、样本出现,语言文字的表述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模式,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句式以及词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些词语在口语中已经消失,而在契约文书中仍然频繁出现,显示了它的语言使用具有保守性一面。保守性的原因主要是书写者的文化水平低、契约文书范本流行和文体注重实用。文章通过"比日""地""二比""两造""硙""舍窠""项下""伊""知当"等词的分析论述,说明语言表达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进行大规模垦殖,广西山区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拉动作用,广西山区的林业产品、经济作物和矿产品的商品化率得到提高,山区资源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以及政府的扶持引导,山区资源得到开发,但由于开发无序、过度,造成了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山区经济发展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永平府作为清代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交通要冲,被誉为“京东第一府”。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内主要粮食作物如麦类、稻米类、豆类以及黍粟类、玉米和高梁等作物都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区域与特点。而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棉花、桑、芝麻以及花生、蓝靛的种植等都分布不一。永平府地域范围并不广袤,但其农作物的地理分布仍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