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两天,网络和传统媒体上,木子美迅速走红。走红的原因是木子美敢于“用身体写作”。“用身体写作”是美女作家前两年玩剩下的把戏。不过,木子美已经实现了超越。如果说美女作家们是用身体玩文学的话,木子美则用身体记录生活。她的性爱日记把公众最乐于窥探的隐私暴露出来,无疑具有很大的挑逗性。况且木子美描写之直白,细节之骇世惊俗都可谓前无古人。比如她自称经常为了能冲个舒服的热水澡,就在一个男人家过夜。一夜情对于她是寻常之事。  相似文献   

2.
《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相似文献   

3.
《女生贾梅全传》是一本非常美妙的书,写的是女生贾梅与她的同伴成长的故事。书中每一个故事都令人难忘,接下来我就说说那个“患难之交”的故事吧。“患难之交”讲述的是贾梅与同班女生林晓梅之间的故事。说起林晓梅,就得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她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孩,连贾梅也在日记里写道:“林晓梅决非一般的女孩。”的确,有人说她像超级影星玛丽莲·梦露,也有人说她才能不亚于撒切尔夫人。贾梅和林晓梅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梅”字,俩人也都是对方同出同进的朋友。班里要办一份叫《小苗》的油印班刊,林晓梅自然是理想的主编人选,可林…  相似文献   

4.
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刊登文章说,“剪刀先胜”策略具有心理学依据。文章说,众所周知,“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的规则是:石头磕剪刀,剪刀裁布。布包石头,而科学家研究发现,玩游戏时人们最常出的第一招是“石头”,因此,稍微精明一些的玩家第一招通常会出“布”,而假如你出“剪刀”,就可出其不意地获胜.  相似文献   

5.
最近从《读者》上读了一篇叫“漂起来的石头”的文章,大意是:有一个智者在向他的观众宣讲时问道:“谁能知道怎样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于是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智者摇头;又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智者笑说“没有木板”;也有人说“石头是假的”,智者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一个小孩子站起来大声喊道:“打水漂!”。智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确!”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曾经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相似文献   

7.
王建华 《山东教育》2007,(12):57-58
《胖石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胖胖让爸爸妈妈晚上早点到幼儿园看他演出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演出中,胖胖没有扮演公主,没有扮演王后,也没有扮演七个小矮人中的任何一个,直到最后一个演员出场,爸爸妈妈也没有发现胖胖的影子。演出完后,胖胖问,她演得好不好,爸爸妈妈奇怪地问她演的什么角色,胖胖回答说:“我演的是一块大大的胖石头……”  相似文献   

8.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快乐主持”李湘总说:“是妈妈成就了我的今天。”但在儿时李湘的心目中,她却不止一次地质疑过她与妈妈的亲子关系。李湘小时候,妈妈就很严厉,从没有亲过她,从没有陪她睡过一张床。可对妹妹就不同了,妈妈可以任妹妹撒娇,亲昵地叫她“小捣蛋”,晚上还陪着妹妹睡一会儿。李湘那时  相似文献   

9.
杰奎琳是一次新闻采编高级研修班的教授, 她满头白发,她说在美国的新闻界干了三十年, 如果头发不白,那可以说是奇迹了。她现在供职的报社是《西雅图时报》,是位主管,在美国, “杰奎琳”通常被称为“杰奎”,所以,她希望大家都称她为“杰奎”。开场白很简单。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程海林 《学语文》2004,(1):41-41
说到思维方式,人们一般都知道有正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收敛思维等,这些思维从轨迹上看,都是直线型的,很少有人关注到还有循环思维。其实,循环思维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循环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孩子游戏伸手猜输赢,说“石头(锤子)”、“剪刀”、“布”,石头可以砸剪刀,剪刀能剪布,而布又可将石头包裹起来。大人们行酒令,说“虫”、“棒”、“虎”、“鸡”,元素多了一个,一物克一物的情况是相同的。虫蛀棒,棒打虎,虎吃鸡,鸡吃虫。小时候听过一个《县官画虎》的故事,说古时候有个粗通丹青的县令有回忽发…  相似文献   

12.
会漂的石头     
王凤娟 《成才之路》2011,(24):6-M0003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相似文献   

13.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4.
书迷薛瑞萍     
杨勇  夏娟 《师道》2010,(1):6-7
互联网真是一个好东西,它非但能让你搜寻到许许多多的信息,还为你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只要有想法,都可以说;说着说着,大家就相熟了,有本事的人也就脱颖而出了。署名为“看云”的教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两本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和《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不仅是其网上文章的结集,也是在网上“火”成2005年最畅销的教育类图书之一。  相似文献   

15.
14年来,我一直订阅《幼儿教育》。我之所以钟情于她,是她那科学、实用的内容给了我丰富的营养,她那精益求精的精神又如磁铁般紧紧吸引着我。在太原幼师,我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个订阅者。那时,全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报刊为数不多,我选择了《幼儿教育》。记得我第一次收到《幼儿教育》时,刊物就被学生“抢”走了。三天后刊物回到我手里时,已被翻得有了皱折,学生歉意地说:“王老师,大家抢着看,杂志弄旧了。”我见杂志这样为她们欢迎而高兴,连说:“好,好,这才好。”不久,便有三  相似文献   

16.
发烧友信箱     
我是一个音乐速,与《音乐世界》相识纯属偶然。一次,我去表姐家玩,在书桌上发现了本外表漂亮、内容丰富的杂志,当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的名字就叶—《音乐世界》。从此,我与它成为了好朋友。可以说,我是《音乐世界》的老朋友;也可以说是新朋友。因为经常听同学提起《音乐世界》,所以对它并不陌生;可真正开始接触,是在表姐家,所以也可称为新朋友。青青,我觉得“歌迷俱乐部”这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小女孩,她今年九岁,上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都说她是一个——“调皮鬼”有一次,小女孩在吃饭时还“孜孜不倦”地捧着书本看被老妈狠狠“K”了一顿。她非但没有面壁思过,反而嘻皮笑脸地说:“母亲大人,您的‘K剑法’果然名不虚传!厉害,厉害!小女子万分佩服!”老妈听了,啼笑皆非。等老妈回过神来时,她早已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了。偷偷地告诉你,这小女孩不仅是个调皮鬼,还是一条——“书虫”小女孩非常喜欢看书,一看起书,就连天塌下来也不知道。有一次,她好不容易从同学那儿借来一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一拿到书,就津津…  相似文献   

18.
裤子与思想     
《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6日“世说新语”一栏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蒙古族学者孟驰北在反右派运动中被发配到新疆劳改,他与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在一个农场,几十个人睡一张大炕。当地贫下中农不准穿短裤睡觉。认为那太浪费,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并说谁要是穿短裤睡觉就要开现场批斗会。  相似文献   

19.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村子里盛产石头,大石头、小石头,遍地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石头”是我的启蒙教科书,而妈妈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小时候,我是妈妈的“影子”,她到哪,我就跟到哪。妈妈到门前的山塘里洗衣服,我拽着妈妈的衣角来到石铺旁。妈妈说:“我削一个水漂漂给你看,你就到旁边坐下,行不行?”我点点头。妈妈便从水边拿了一块石头,用力一扔,水面上立即开放出一路水花花。妈妈笑着说:“看到了吗?飞起来的石头多美呀!”我乐得直拍手。我想甩,但是甩不远。妈妈说:“速度能使石头飞翔起来。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有力气了,就能产…  相似文献   

20.
“陆样样,你的作文发表了。《抄袭者的下场》写得真好。你什么时候投的稿,怎么没听你说过?”她一到教室,同学们便把她围得水泄不通。那篇《抄袭者的下场》赫然躺在她的课桌上。“天哪。这可怎么办?”她看到那篇文章,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觉得这文章像块石头压在她心上,让她喘不过气来。上星期的事,又在她眼前浮现出来。那个星期天,她和朋友一起野炊,到了很晚才回家。直到晚上九点她才想还有一篇作文没做,便拼命构思,可就是一个字儿都不肯从笔下钻出来。万般无奈,她只好翻杂志,从上面抄袭了一篇去应付老师。可是她哪里会想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