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1947年转战陕北时期创作的两首五律《张冠道中》和《喜闻捷报》,经考证,所据抄件系按手稿照录。诗中所写地名、史实、景物等,真实反映了作者当年的经历。两诗的格律风格符合作者写旧体诗词的实况,特别是两诗用湖南方音押韵更体现了作者写旧体诗词的一大特点。总之,《毛泽东诗词集》收入的上述两首五律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基本诗文风格之形成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形成"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是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探讨陶渊明生活即诗、性情即诗影响到诗文风格。他的出身、生活经历、人生观等直接影响其诗文内容,进而影响其诗文风格;他的性情受他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很大,从而从另一重要侧面影响到他诗文的内容和风格。外因主要是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佛道盛行、谈玄说理、崇尚隐逸)和《诗经》中的农事诗对其诗文内容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席慕蓉的诗《一棵开花的树》,沿袭了她诗的一贯风格,朴素、简单,不做作。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写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深入进去,便觉得作者是在用颜色勾勒心中的悲与美交织的情;继续深入,体味到的是作者通过等待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集》中有《长安早春》一诗,此诗或以为属孟浩然,或以为属张子容,然从诗集的编定,其诗的内容与写作风格和用语上来考察,此诗作者当属张子容。  相似文献   

5.
<正>【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4.背诵默写三首诗。  相似文献   

6.
敦煌《咏廿四气诗》,共二十四首,作者依据气候、农事活动以及民俗,叙述了二十四节气的面貌,其内容贴近生活风格朴素构思手法新颖,是同类题材诗歌中的佼佼者。本文介绍了《咏廿四气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还与同类的唐代咏节气诗、宋代咏节气诗以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对比,以更好地感受这组咪节气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要真正欣赏一首诗,除了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和字词含义外,还要领悟诗中所传递的象征意义。在美国20世纪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1874~1963)的《没有走过的路》中象征艺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观沧海》和《石壕吏》这两首诗在时代、体裁、风格、内容各方面都差别甚大,但是远缘比较却可见其大同。如果不论区别,专探文心,可见二诗最显著的相同点在于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诗言志”的一贯宗旨和高度概括、精于用词的传统特色。《观沧海》是写景诗,四言转韵,语言古朴。读这首诗,首先感觉到的必然是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壮阔胸襟,一股奋发进取的精神直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志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宗璞是当代文坛上久负盛名的女作家 ,她的散文创作有其独特的风格。本文集中赏析的是她描绘花卉的一些短文。文章简略分析了作者写花的主要特点 :在写实的基础上 ,融入绘画写意的技法 ;画面简约明快 ,语言精美凝炼 ,风格清新俊逸 ,有浓郁的诗的意境 ,并寄寓作者对生活深深的思索 ,体现出作者本人的精神境界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余永梅 《考试周刊》2014,(36):10-10
本文分析了两首诗对音乐各具特色的描写:《听颖师弹琴》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音乐,如比喻、联想、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再现了美妙的音乐,赞扬了琴师技艺的高超,风格自成特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意境的奇瑰取胜,体现其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诗中作者用了比喻、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夸张,超出于常情之外,真正体现出了他的浪漫主义、想若天外的艺术风格。这两首诗各擅其妙,情味各一,实为音乐诗作之佳品。  相似文献   

11.
杨朔同志的散文风格特独,脍炙人口。读着他的散文,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得到美的享受。作者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香山红叶》是一首诗,是一首歌颂新生活的诗,是一首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诗。一九五六年,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才成立七年。我们的祖国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真是“口吃甘蔗上楼房——步步高,节节甜”。怎样来表现这样的时代精神呢?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一座山、一片叶、一个人来“迅速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早期的新诗创作反映了作者“五四”前后的思想特征 ,集中表现为一种求索与失落的矛盾。这些诗以自我反省与社会批判为主调 ,以隐喻和幽默的风格在新诗坛上独树一帜 ,并且与作者同时期的杂文和小说作品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娇女诗》是左思现存诗中一块温婉的美玉,辞藻壮丽,又清新自然。在关于儿童题材的古诗中也是卓然独异,如一颗璀森的明珠。《娇女诗》的意义在于塑造了两个健康、生机勃勃的儿童形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她们对工作和周围环境的热爱。体现了心理的健康。作者的个性、时代的风格——崇情尚性——无意中触及了儿童精神的本质,造就了她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入蜀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途中所写下的诗歌,总共58首。这些诗歌体现了作者早期的创作风格,既有对沿途风景、民俗的描写,又有作者触景伤怀、忧国忧民的感慨,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了解陆游的创作、陆游的爱国情怀,了解长江一带的山水景色、民俗风情,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现作为新诗中的朦胧诗选入中学课本。这首诗选取的意象非常新鲜:橡树、木棉。对于这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呢?在课本中的预习提示中对此有解释:“这首诗对橡树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和对木棉树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都显示了作者的特有的风格。”这里说木棉象征女性的柔韧气质,恐怕不准确。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在二十年代写了许多充满爱国情愫的诗篇,如《太阳吟》、《洗衣歌》、《忆菊》、《死水》、《发现》等,文学史家将这些诗统称为闻一多的爱国诗。其中,《死水》意象奇警,《发现》驰魂褫魄。而后者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的风格更加相似。 我国古代文论说:“文如其人。”西方文论也说:“风格即人”。朱自清称闻一多是“一团火”。我们可以说,《发现》的字里行间充溢着火一般的激情,它是一团瑰奇多姿的火。  相似文献   

17.
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象征主义在诗中的运用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极妙地道出了诗歌的思想主题.此外,在写作风格上,这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旧瓶装新酒"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诗.但听起来没有诗歌的优雅,而象一道道命令。仔细看这首诗全是由英语的揭示语——路标拼凑而成的。路标显然不具有诗歌的语言风格。作者却巧妙地运用路标组成的诗来比喻现代社会的种种规章制度,暗示现代社会中人们失去了  相似文献   

19.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相似文献   

20.
山水诗和政治诗是魏源诗歌的两个主要部分,这些诗歌大多创作于他游历之时,为官之后。可是他早期在乡居时创作的一些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从这些乡居诗中可以看到作者在人生之初的经历和思考,对了解魏源的思想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