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佛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看来,创造教育是时代的必需;其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教育的实施路径是从幼儿开始激发幼儿创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僵硬的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创造性教学和提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素养。探析刘佛年的创造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富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的教育可以说有利有弊,我们的学生培养出来可能是比其他国家的小孩踏实点,但是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在按部就班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孩子缺乏创造性,缺乏想象力,和其他国家的小学生比这些是我们的小学生所缺乏的,但是同时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是他们应该拥有的,因为孩子是国家的希望,而创新才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家教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我曾经在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中国人与日本人心理比较研究,对日本家庭教育作过观察。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一、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最关键的是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从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要求他们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声音     
《教育》2013,(13):9
教育不是为了选拨适合教育的孩子。要敬畏人的成长规律,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才能,在好的环境中自然会展现出来,如果泯灭孩子的天性,这种才能很可能会被扼杀。——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如果再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因为你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过十年就是老师,这样一代一代下去,教育就是在不断摧毁人;家长们都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  相似文献   

6.
顾鑫磊 《考试周刊》2014,(81):186-186
数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家长既要让孩子学会,掌握知识,更要使其学会灵活贯通,还要以孩子的学习特点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者相比,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少儿的创造力的培养。从儿童文学作者的尊重意识、生活意识、创新意识来看,创新教育的实施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再次,培养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加德纳博士在《美国艺术的指导思想》一文中就中国与美国艺术教育思想的差异指出:“总的来说中国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相反,美国教育者开始就是刺激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力,而相信以后基本技能需要时,他自己会掌握。美国教育的长处是给儿童足够时间来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能力,风险是也许以后对基本技能的发展有影响,以后在表述上力不从心。中国教育的长处在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但到一定水准后,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愿望来做创造的事情。”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  相似文献   

9.
王慧红 《考试周刊》2009,(31):232-233
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个幼儿都有这种能力。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那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个年龄阶段实施创新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何在?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0.
语录     
《教育》2012,(24):7
如果中国教育再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资中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以儿童为本位,让孩子看他们最喜欢看的书,把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教育需要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是造就新人的活动。要造就新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了解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孩子。了解孩子的教育,是有的放矢的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无果的教育。只有与孩子沟通心灵,教育才能获得成功。观察,是了解孩子意识行为的重要渠道。谈心,是把握孩子思想脉搏的最佳方法。要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得和孩子建立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应注重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而创造教育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先进的理念构建幼儿创造教育课程框架,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创造性、多元性、全面平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郭悦 《家庭教育》2002,(2):21-21
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语言教育;孩子需要认识环境———知识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品格教育;孩子需要认识人生———生涯教育;孩子需要培养智慧———思想教育;孩子需要发展想像———创意教育;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气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庞蓉 《家教世界》2013,(9X):45-46
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而进行教育研究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充实感,还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和乐趣。只要我们去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幼儿的精神面貌是"新"的、教育过程是"新"的、教育机会是"新"的,孩子的反响是"新"的,每天的收获是"新"的。  相似文献   

16.
提到赏识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一味地夸奖、赏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跷起大拇指的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做人中人的教育;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的教育;是让人学会感恩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曲征 《山东教育》2013,(Z2):27-28
中国青年报10月11日发表了署名林爻的一篇文章《开学一月摧垮坚持6年的教育观》,文中细数孩子所在小学在教育理念上与自己的差异,提出"再过6年,这所名牌小学能还给我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孩子吗"的质疑。作者女儿所在小学讲究整齐划一:下课会有人喊,都去喝水上厕所了,大家听令而出;上课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打开书包所有孩子的书  相似文献   

18.
<正>十八大报告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有思想、有高度的提法,让中国老百姓对幸福家庭和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盼。"有用之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十八大报告要求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渴望子女成  相似文献   

19.
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的培养有很密切的关系,坚实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形成人的创造性的基础。这是因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而全面发展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严密的思维方法训练有助于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机制;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制作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因材施教,为孩子创造一片乐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