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健 《师道》2024,(1):15-18
<正>《攀登尼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尼采30岁出头的时候,他建议道:“让年轻的灵魂带着这样的问题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是什么使你的灵魂飞翔?”归根结底,这才是最该问的问题。2007年,我工作第十年,被评为区教坛新秀,成为学校师生公认的好老师。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离真正的优秀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渴望有一种力量能让自己的灵魂自由飞翔。下一个十年该怎么走呢?  相似文献   

2.
唐隽菁 《中国德育》2013,(20):64-67
“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想起我……”, 学生时代时常哼唱的这首歌,总让我陷入无尽的追问:我们的品德教学能让孩子们想起我们吗?在和他们相处的这段时日里,我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影响、改变、重塑我的课堂?追根溯源,还得从数年前看到的一席话说起:“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3.
杨旭东 《科学课》2009,(11):14-15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让学生思考讨论:生物体是什么?生物体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生物体需要什么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选择校园作为观察对象,学生将通过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在其间活动的各种小动物等进行细致观察,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什么     
杨媛 《小火炬》2014,(9):21-21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棵刚发芽的小苗儿;生命是一朵即将绽放的花朵。生命的力量是那样的顽强,生命的意义令人深思。我对生命的感悟为什么那样深?是因为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那盏昏暗的小台灯下,一只脆弱的飞蛾,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5.
“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么样?找一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是十年前《中国青年》登载的一篇题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报道的一个14岁少年写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个花季少年在自杀前一天写给他父亲的遗书,说明了他为什么要自杀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是中学老师,但是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学是干什么的?中学的功能是什么?中学和小学、大学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做许多文章。我想中学除了具有一般的教育特点外,由于它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就又有了一些独有的特点。这就需要进一步追问:中学生在人的一生的生命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是什么阶段,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所老校——她1902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5年的风雨历程;这是一所名校——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在江苏乃至全国小学教育界,她独树一帜,形成了以“童心母爱”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她的名字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众多学子心中,她是他们心灵憧憬的地方,她还是他们终身眷恋的地方。是什么让这所百年老校让人如此心驰神往?是什么让这所百年老校让人如此梦绕魂牵?我们这里解读的,就是她的“名师-名校”密码。  相似文献   

8.
2003年冬,在一次会议上,我结识了秦皇岛的蔡蔡悦茹老师,交谈中,小蔡老师那清新的教学思想和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吸引着我,于是产生了去采访她的念头。可是小蔡老师却微笑着对我说,“在我们育花路小学,我只是最普通的一员,还是去采访我们校长吧,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她的一番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年轻的老师对她的校长如此信任,如此钦佩,育花路小学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决定到秦皇岛育花路小学看一看,去采访那里的校长——谢和娜。  相似文献   

9.
蒋静雅 《师道》2005,(8):1-1
教师像什么?在听过了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宏论后,让我们听一听我班的孩子怎么说。这个班级我带了六年,孩子们即将小学毕业,心中有太多的感动和不舍。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字,走进孩子的心灵,聆听他们花一样的美丽、水一样的澄明、诗一般的浪漫——  相似文献   

10.
初遇时光     
文学是我的生命吗?不是。 文学是我的信仰吗?不是。 在很早的时候,文学对我什么都不是,可是,现在,写作居然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她能给我光亮和温暖,还能陪我打发寂寞,我发现她是能够让我倚靠的,有一种投契的欢欣,于是,我便时常被她照应着。似乎,可以不那么孤独惶恐了,到后来,便成了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1.
这篇以“教育”为题材的“小小说”,蕴涵深刻而语言清新自然。读它,恰似品尝一枚耐人咀嚼的橄榄果,愈嚼味愈美,满口余香,韵味不尽——让人从中受到启迪——“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了“信念”就能收获到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篇小说,人们往往掩卷沉思:是什么使一个小村子变成“大学村”呢?这位老教师是如何“给学生预测”?为什么他们不能把“秘密”说出来呢?……这里面蕴涵着些什么道理?从故事中我们应谊吸取什么有益的经验呢?……故事意蕴丰厚,寓意隽永,洋溢着思辨与哲理的色彩,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宋亮 《教育》2012,(4):18-20
40岁的北京家长韩常林的儿子小涛已经进入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一年了。韩常林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进过实验小学。小的时候,每次路过实验学校,看着那些学校的学生神情自信地走出来。我都很好奇——实验学校里面学的是什么呢?有孩子后我就想,我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13.
病毒的生命特征与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作为一种新的病原是在19世纪末才被发现和认识的。在这以后的一百年中,人类已发现的各类病毒近4500种,至今仍有许多新病毒被发现。在不断发现病毒的过程中,人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病毒是怎样出现的?病毒作为迄今发现的最原始的同时又是最小的生命体的生命特征是什么?它究竟有没有生命?病毒的本质是什么?这些疑问涉及到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本质等生命科学重大命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长。有一天,他在电视中看到记者现场采访偏僻山村的放牛娃:“你在这儿放牛干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取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男孩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深夜,他服毒自杀了。男孩的死,为一出失败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走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探索”这一省级科研课题在我们这所农村小学实验近一年来,学生的阅读量大大提高,阅读兴趣初步培养,阅读视野有所拓宽。为进一步提高阅读实效,强化阅读运用能力,笔者思考创办一份“班级小报”,记录学生阅读成长的历程。起个什么刊名好呢?我想,既然是班级小报,就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报名还是让学生自己起吧!  相似文献   

16.
透明的生命     
我是一个盲校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几年来,在与盲童的心灵交往中,他们的言行常使我深受启迪,洞悟许多道理。   在一次班会上,我建议学生提出他们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有个学生站起来,脸上写满严肃:“孙老师,我们人的生命有颜色吗?如果有,那么是什么颜色?”他的表情告诉我,这个问题已让他思虑很久。虽然这意外的提问让我有些发懵,但潜意识提醒我:这是一个好话题。如何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呢?片刻的迟疑之后,我还是镇定了下来,不如先听听学生们的想法,也给自己留点从容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提…  相似文献   

17.
张昊 《今日教育》2009,(4):50-51
教学是一种生命,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生命,有生命的教学模式理所当然应该由生命的元素来建构。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有生命的教学模式?什么元素是有生命的元素?这些生命元素主要有哪些?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初步形成了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模式——“AISAS”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冯德萍 《学苑教育》2012,(24):18-19
赏识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教育者要有爱心,要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切为了学生。赏识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无形阳光和雨露。学会赏识、鼓励和宽容,真诚地去善待每一位学生,这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爱的力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会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美好感觉。  相似文献   

19.
奇异的果树这是一棵什么树?粗略地看,这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桃树。但是,如果你走近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是一棵奇怪的树,在它那挂满枝头的果实中,既有桃子,又有李子;桃子还有模样不同的两个品种:有一种个头小点,绿中透红;有一种颜色蜜黄,大个儿。它是哪位园艺师的杰作吧?不,它是云南省玉溪市黑村小学少先队员段绍云创造的成果。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82年,我在黑村小学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在我的启发和指导下,黑村小学农科小组决定把半山坡上已被判了死刑、就要被砍了当柴烧的老苦桃树进行改造。经过一番研究讨论,我和同学们…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学生自杀现象频繁曝光。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风雨中匆匆而逝,来不及让爱他们的人和他们所爱的人对他们道声“珍最”,说走就走了,只给曾留下他们青春风采的世界一个令人思之泪下、念之悲悯的背影。这无论是对他们的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一种难以承受的痛。因为他们这种对珍贵生命主动放弃的轻生行为,非但不能证明自身抉择的崇高价值,反而成了示世界以懦弱的黯然告自。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家长都小能不反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在反思中自然电就不难发现,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