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2.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萧红诸多的创作中都表现了苦难的主题,既是她对生命存在的内在思索,也是心理体验的外在体现。文章通过萧红小说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苦难主题的探讨,分析其创作心理的变化,以此透视萧红生命观中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5.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生死场》;时间意识的觉醒;《后花园》,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9.
尹奕歆 《作文与考试》2023,(Z2):186-187
<正>萧红:《呼兰河传》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回到香港以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萧红以独特鲜明的文体风格和描写女性意识的深入成熟而独树一帜。对于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大多是从性别这一独特角度和其对国民性批判主题的继承上进行探讨和分析.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运用女性解放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萧红在女性解放问题上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1.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邵南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2):107-109,137
现阶段居家养老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因而就要分析当前影响居家瞻养难度增加的几个因素,并改善居家瞻养质量.建立现代居家养老的新形式——“亲情社区”。  相似文献   

15.
"what"和"什么"在语篇中常常表现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手段等各种衔接手段。英语使用"what"作为下指指称的频率明显高于汉语中"什么",而汉语通过零形式指称或干脆用重复等词汇衔接手段的现象却远远高于英语;"what"和"什么"也可以替代下文的某一个成分作为话语标记语;汉语倾向于运用省略手段,而英语倾向于运用替代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量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因其意义源于造字之初的名词或动词,所以量词的语义特征、语用及其修辞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初形式的烙印。文章论述了近义量词"堆"与"叠"的演变轨迹、自身所带有的语义特征;并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称之为本体性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称之为手段性游戏。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可以采用手段性游戏的方式。健康领域的教育尽可能地采用本体性游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20.
“bolmaq”与“qilmaq”是维语中使用频率多 ,内容丰富的两个基本动词。它们的基本含义丰富 ,引申及使用频率很高 ,应在使用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