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症”承担着“症(證)”和“症(癥)”两个义项,由“症(證)”发展而来的“X症”成族地构成了许多新名词,被人们频繁地使用在口语及书面语中,但现有的语言研究对“症”关注很少.本文研究了“X症”结构中可替换语素“X”音节的灵活度和“症”作后缀时语义的虚化情况,对比分析了“X症”词群内部的意义差别.考证可知,“X症”中的“症”属于类后缀且语义发生了泛化;“词根+词缀”构词法的应用、社会发展与思维变化促进了“症”的类词缀化;隐喻和类词缀的强大类推潜能是“症”语义泛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小议词缀     
王佳 《文教资料》2010,(33):30-31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新词的大量涌现,而日益明显的词缀化倾向则是新词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本文对一些词缀,以及“类词缀”或日“准词缀”进行判定,并对其大量出现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类词缀的界定标准和数量”、“关于词缀化的倾向方面的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类词缀方面的前期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前期研究中的缺欠,指出了系统研究类词缀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汉语新兴词语——“门”族词,代表了广泛类词缀的特征。类词缀的大量产生,深刻地影响到汉语词汇系统,强化了汉语词汇的系统性,促成了各种外语对汉语词汇系统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类词缀是词缀语法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居于词根、词缀之间,从某种程度看,与词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为了探明类词缀与词缀的共性特点,将二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后得出:二者在语义、语法功能、语用功能方面存在共性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语言中大量词缀化新词的出现,分析了其特征和语法特点,在意义上虚化上程度不高,但组合的能力超强,类推的潜能无限,它的特点是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其发展有着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微”起头的词语越来越多。本文根据“微”的使用现状论证“微”是一个类词缀,并详细探究它作为类词缀在位置、意义、构词能力、功能、音节、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考察其流行原因与所反映的人们的社会心理,以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新兴类词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自身词缀产生的历时过程以及英语影响下的汉语中大量类词缀出现的现象来推测汉语词缀语法化的一般路径:实词>类似于词缀的成分>类词缀>词缀.  相似文献   

9.
从"门"族词中看类词缀对当代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代汉语新兴词语——“门”族词,代表了广泛类词缀的特征。类词缀的大量产生,深刻地影响到汉语词汇系统,强化了汉语词汇的系统性,促成了各种外语对汉语词汇系统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类词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之一,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也对留学生掌握词缀提出了一些要求,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内容,该篇将简要分析类词缀"感",并以此为例论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类词缀教学。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展开 ;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标准 ;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和为人民谋福利的最高价值标准。“三个代表”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高度 ,进一步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基本道路和发展方向 ,具有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然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却不一定准确,很大程度上缘于诗歌翻译的困难性。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月下独酌》的三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如何运用"三美"理论指导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4.
结合对文、异文等语料,考证佛典文献中“或能”一词的意义就是“或”,“能”作为词缀,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综合考察“傥能”、“脱能”、“容能”、“必能”、“极能”等“一能”复音结构,指出“能”作为词缀在汉译佛典中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对词缀“能”的产生理据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铁凝通过对作品中的人性意识开掘 ,认为社会环境对人性有着重要影响 ,人性对于社会环境要主动协调 ,在这个协调过程中 ,人性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和正常的存在 ,并逐渐从小“我”走向大“我”。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和2010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庐山恋2010》,两者虽然名称相同、题材相似,但故事内容上却相去甚远:在爱情模式上,由单纯的两情相悦改变为复杂的三角恋;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从欲说还羞改变为激情狂放;在爱情阻力因素的设置上,由政治因素置换为经济因素,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爱情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冇"和"不"是祁阳方言常用的否定词。通过考察"冇""不"与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组合搭配情况,得出两者在语法意义上存在同一性,"冇"和"不"都可以否定"事物"和"行为",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不"用于主观否定,表现为对事物和行为的性质否定;"冇"用于客观否定,表现为对事物和行为存现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不断涌现出大量新词。从语言的认知心理角度入手,进一步探讨新词的产生机制后发现,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对新词语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网络新词的产生,还受到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有时也是这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亚瑟王之死》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典范。学术界对该部作品的解读大多着力于其强烈的世俗性或世俗性与宗教性并存。仔细阅读文本后发现,作者实质上是用基督教道德观对骑士的世俗性追求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肯定和宣扬宗教才是作品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