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温暖的亲和力,是一种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首要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载体。高校如何借助微博新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从"开通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特色主题微博,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培养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四个方面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班车文化是大连大学特殊工作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引导下,经历了从个体自发到有组织自觉建设的发展过程,完成了从认识体系到工作体系的转变,形成了"刚柔并济,双管齐下"、"加强刚性管理,为班车文化建设‘打底儿’"、"深化柔性管理,给班车文化建设‘拔高儿’"等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关系到大学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论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提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用“个的文化”概念,通过对新旧日语能力考试标准的比较,指出“集团型文化”不再是日语语言教育的重心。相反“个的文化”才是今后日语语言文化教育的中心课题。通过实现‘‘个的文化’’让教室内的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的使命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要尽力做好内容,避免产生反作用。我把文化事业看成是精英文化、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看成是解决老百姓基本文化那个‘低’的部分、把文化产业看成是解决老百姓文化需求中的‘中’的部分,老百姓‘低的部分’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所以要解决‘中的丰富性’和‘高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浅谈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在大学、学院、学校这一特殊组织中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文章从校园文化的论述出发,探讨了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如何建设校园文化等的问题,对各类学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对智媒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最敏感的一个文化氛围,以5G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后果的复杂化,对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影响,校园文化首当其冲.要适应智媒时代的校园文化需要,就应该立足于当前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科学、客观地从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对象、环境4个方面进行思...  相似文献   

8.
现在高职校园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而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文化方面,针对高校的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旨在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效应机制,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成效与效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考虑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9.
正《文汇报》2013年9月11日头版"文汇深呼吸"专栏刊登了"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系列报道之七《"抠字眼"的翻译理念该更新了》。文章表示,"莫言热"带给翻译界的启示应该是"好的翻译可‘连译带改’",并强调"一部作品的最终译文不仅取决于原文,还取决于它的‘服务对象’,以及译作接受地人们的语言习惯、审美口味、公众心理等非语言层面的因素。或许,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这一点,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途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被"族新语,频繁地出现在网络、报刊及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并迅速地发展成为"被"字被网民选为"2009年汉语第一字"的状况。其实,这种新式用法的"被"族新语,起码萌生于1993年,其"被"的意义已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被"族新语的涌生与流行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文章在对不同形式的"被"族新语的跟踪观察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被"族新语的衍生路向、"被"义、"被"族新语的结构特点,以及与一定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07,(6)
目前,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大事。文章根据西方教育学家多年来对文化的定义,从创建舒适的人文环境、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人性化办学理念、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发展、和创建与社会文化共融的校园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2,(5):191-191
吴超平在《福建论坛》2012年第6期撰文指出,异质文化相遇时,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为背景,立足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识别系统的设计应用,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识别系统的文化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对老校区的文化移植出现断层现象等普遍性问题,阐明了校园文化识别系统设计所要坚持的三个原则,重点从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设计内容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前,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大事.文章根据西方教育学家多年来对文化的定义,从创建舒适的人文环境、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人性化办学理念、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发展、和创建与社会文化共融的校园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校发展中的“软、硬”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代管理由人管人、制度管人的管理初级阶段上升到文化管人的高级阶段,进入到文化管理的更高境界。正确认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本质,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可以有效地将"硬管理"和"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学校良好氛围的营造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文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主导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以及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趋势为引导,结合本土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从而探寻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实践经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启示,为今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28):123-130+136
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传播,塑造高校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学校知名度。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调查,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原则,提出扁平化设计、叙事性设计、情感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等设计策略。并在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的指导下围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展开设计实践,最终形成设计作品,以期借助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促进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传播,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  相似文献   

18.
于鸿瑾 《职业圈》2007,(5X):8-59
目前,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大事。文章根据西方教育学家多年来对文化的定义,从创建舒适的人文环境、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人性化办学理念、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发展、和创建与社会文化共融的校园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是学校经长期发展、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完善的结果,它不仅是学校形象和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更是代表了学校的传统、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该文所提及的“校园文化IP”是校园形象IP具体化表达的一种。由于IP是具有标志性和概括性的标志图形,现已成为很多高校、企业单位在互联网传播中扩大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该文以跨媒体叙事为视角,通过研究国内高校校园文化IP的打造现状,发现问题所在,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IP打造与发展的现状为例,对跨媒体叙事下的高校校园文化IP打造进行研究,对高校打造出符合自身形象、具有自身品牌效应的校园文化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文明素质的有效载体。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轻忽的重要地位,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对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加强图书馆的自身建设,则是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图书馆环境建设、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以及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阐述图书馆功能对于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