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寓言这种文体的结构,拉·封丹有句话说得最妙:"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育好比是灵魂"。"寓"者,寄托也,"言"者,故事也。所谓寓言,即"有所蕴含和寄托的故事"。作为为了寓言的故事,往往具有精致而又隽永的文本特质,易于阅读而又回味悠长。故事主人公往往假托动  相似文献   

2.
寓言和童话     
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寓言和童话,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并领悟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有的同学也曾尝试着写过一些寓言或童话故事。由于寓言和童话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所以,弄清楚它们的特点,有助于我们阅读和写作寓言与童话。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寄托之言。在寓言中,作者往往把带有普遍性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中,让读者去体会、领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寓言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则寓言,大多只有二三百字,没有曲折的故事情…  相似文献   

3.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干彼’。这就是说,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籍外)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壬先谦《庄子集解》)。在国外  相似文献   

4.
寓言漫谈     
翻看小学六年级全部的课本,我们会发现,每一册书里总有几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寓言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呢?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短小故事。"寓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①有所寄托的话。②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一、比较的前提 “寓言”这个名称,在我国有新者两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是我们进行中西古代寓言比较的前提。 “寓言”一词出自《庄子),本义是“托之他人之言”,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话假托是别的某些人的话,用以取信于读者的手法。后来引伸为“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这种寓言中往往使用一些小故事,但又不尽然,没有故事的寓言还是很多的。如《庄子》,《史记》说它“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说《庄子》一书摹本上都是寓言,但其中的小故事毕竟有限。所以在我国古代凡“有所寄托或比喻”性质的作品,都可以看作寓言,并不单指某些小故事。这是它的老概念。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指生动的小故事。通常情况下学习寓言.必须先了解这个寓言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即寓意。而在语文课里学习寓言,除了要做到上述两点外,还要注意寓言中有哪些语言因素可以学习、训练和借鉴。这样,无论对教,还是对学,都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叶传标 《考试周刊》2012,(42):58-58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寄也,寓言就是有所寄托的语言或故事。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就是用故事来说道理。寓言最早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初始于民间,后由文人整理并创作。其特点是:故事是虚构的,是为了讲道理而编造的;因为故事是编造的,所以表现手法喜剧性极强,  相似文献   

9.
意在言外     
赵霞 《江苏教育》2008,(18):24-24
寓言,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它用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无论是中国古代寓言,还是西方的《伊索寓言》,一方面,它们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另一方面寓言这种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例谈寓言教学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小学罗先保寓言是一种含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一种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里。寓言的语言简炼,多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其篇幅短小,故事有趣,是非观念明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选入课本的寓言故...  相似文献   

11.
什么叫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宣传的道理,寄托在虚构的故事里,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品就叫寓言。它是形象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姜广生 《小读者》2010,(4):37-37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一种道理寄托在故事里。让人们从故事中体会道理,受到教益。  相似文献   

13.
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寓言诗作家拉封丹曾用十分简练的话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他说:“一个寓言可以分成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就是说,寓言是把教训寄托在一个故事中;换句话说,寓言是通过一个故  相似文献   

14.
<正>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一、通过鉴赏与积累,触摸语言,品悟寓言的语言特质寓言大多故事简短,语言简洁,这就注定了寓言不可能如小说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象丰满的人物个性及点缀铺陈的环境描写,寓言结构紧凑,人物关系相对集中而简单。它的优势在于以简驭多,以精取胜。与寓言故事的精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寓言故事意蕴的丰厚。正是因为  相似文献   

15.
一、练习导入,谈话揭题,合作解题师:6年下来,同学们读了不少书,积累了不少成语。我说几个成语,看你是否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演变来的。(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生:它们都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中演变而来的。师:谁能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吗?生:寓言大都是短小虚构的故事。生:寓言总是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些道理。师:很好,说完整了。我们将要学习两则寓言。它们与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不同的是,它们都是用古代文言文写成的。今天,我们先学第一则——《矛与盾》。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寓言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把一种道理寄托在短小的故事里,让读者从中获得教训.由于它故事生动有趣,又富教育意义,因而成为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文学体裁.一、寓言的产生寓言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民间,由人民口头创作的动物故事渲化出来的.动物故事起源和发展,决定于人跟动物界的现实关系.在人跟动物相互关系的最古阶段时,人的  相似文献   

17.
寓言故事一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常常是有所寄托,有所比喻。《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讬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所以《史记·庄子传》说:“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总是通过寄托与比喻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特别是某些不便于直接说出来的,或者是比较深奥的道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庄子》文本,论证了"三言"中的"重言"、"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相当于今天的寓言文学艺术;"卮言"则指庄子寓言文学"无心"、自然的艺术风格,它们之间是文体和艺术特征的关系,从而证明了主张"三言"是三种表现手法观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庄子》寓言定分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与寄托性的统一,是为《庄子》寓言定分的基本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认《庄子》寓言共261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寓言,共213则;一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寓言,共34则;一是直接与庄子其人有关的寓言,共14则。形成《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绝大多数情况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对儒家某些思想的有意反叛  相似文献   

20.
王欣悦 《知识文库》2022,(22):34-36
<正>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统编教材中选取了多篇国内外经典寓言故事,以期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想象,感悟道理。然而区别于童话,成语故事,语文教师在低段寓言教学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教学困惑,对此应当牢牢抓住寓言文本的核心特征,重视言意交融,采取适合低段学情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真正读懂寓言,体悟道理。1知寓言为何物“寓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兴盛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寓”意为“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