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东林党争这一群体运动为例考察社会心理如何对群体运动产生影响。东林党中的东林人士有着共同目标,相互依存,彼此认同,有较强凝聚力,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组织化群体。东林党争的形成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也离不开社会心理的助推。一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使得东林人士倾向于归属于群体即结党,并进而产生了党争。同时社会心理也使得党争被激化,它一方面通过社会助长和去个体化两方面的影响使得东林党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也通过使得党争各党对其个体影响越来越大而产生个体的从众表现和各党之间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使得东林党争中各党相互倾轧,使党争无法停止。  相似文献   

2.
樊树志先生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东林非党论”的观点,李庆先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实际上,“东林党”最先的确是政敌对东林人士的诬称,东林人士并没有组党的意识,称之为“党”或“政治性团体”均不恰当。东林书院在实质上是学术性团体,但并不排除议论政治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其具体含义似不应用现代观念去界定。  相似文献   

3.
晚明东林党是由一批富有历史责任感的士大夫组合而成的政治群体,作为这个群体的精神领袖,顾宪成以程朱的“理本论”学说为政治斗争展开了理论论证,形成了较系统的思想学说和具有个性的学术风貌,后人名之为“东林学派”,从时代氛围,儒家化这些宏观背景和顾宪成的家庭身世,从政经历等微观视角,来解读其思想,以期较全面地理解东林党的政治主张及活动。  相似文献   

4.
东林党议作为晚明社会最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促成了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觉醒,时事文学的勃兴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真实而迅捷的反映。明亡前后,东林党人患义观念向批判君权意识的演进,成为时事文学创作的主旨,体现了文学对于政治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居正改革一方面延缓了明帝国的灭亡,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党争。作为党争一方的东林党人对张居正改革既支持又反对的态度,体现了其在探索济世救民道路上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6.
历史意识是体现于邓小平革命实践与思想中的一种精神和方法。在邓小平的思维中,历史意识实际体现为:政治的远见意识;对历史发展内在必然性的一种哲学理解和把握;注重发展的意识;面向现实的意识。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及其演化的后果,是邓小平政治和理论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7.
自万历中叶以降,明王朝开始衰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统治者日益昏庸腐败。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大会东林,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清议势力。他们以孔、孟、程、朱思想为武器,争国本,争三案,抨击时弊;利用京察之机,打击贪官污吏;反对矿盐税使,并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展开了斗争,最后惨遭阉党的血腥镇压。东林党人的悲剧,不仅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缩影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8.
东林书院本为起于民间的学术机构,它的数位发起人,以儒家正统自居,为整合明末芜杂的思想体系作出了努力。东林人自称非党,却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而引起的党争,延续至南明。书院的兴废更与东林人的命运密不可分,成为显示朝廷政治势力消长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9.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文学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文章记叙了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安徽桐城人,明万历(神宗朱翊钧年号)三十年进士,曾任御史、左佥都御史.明神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万历二十二年,无锡人顾宪成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他们的主张和见解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并因此而被称为“东林党”人.左光斗是东林党重要成员之一.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因弹劾魏忠贤而被捕.左天启(熹宗朱由校年号)五年死于狱中.“忠毅”是左光斗死后的谥号.这篇文章记述了左忠毅公生前的两件小事.这两件小事不见于史传,故称“逸事”.逸事同“轶事”,只记述散逸之事,对死者的世系、名字、爵里、寿年以及其他生平事迹,不作全面的记载,它是“传记”的一种变体.  相似文献   

10.
东林党是大地主集团的反对派。它的发源地主要以太湖沿岸的三吴地区为基础。自万历33年,东林学风不断扩大,渐及州县,到万历39年,已波“及浙中诸郡”,进而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史学家谈迁曾对三吴地区以外的东林党人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描写,他  相似文献   

11.
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他回到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讲学时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权的大臣。听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连京城里的大臣也有人支持他。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朝廷奸臣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明熹宗刚即位时,有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是杨涟和左光斗。出于爱才,负责科举考试的左光斗把应考的书生史可法评为第一名。从此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史可法家贫,左光斗要他住进官府,亲自指点他读  相似文献   

12.
党争与门阀政治都是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现象,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认为门阀政治其实是党争的一个变体。党争在东晋以门阀政治的形式出现,较为典型的反映出党争在监督和限制皇权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剑兵 《培训与研究》2007,24(3):23-24,43
《樵史通俗演义》较为全面而客观的描述了天启、崇祯和弘光三朝的党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阉党与东林党和复社之间的复杂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图景。在总体描述客观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明显带有个人倾向性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党锢之祸和东林党争分别为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两大救世悲剧。两大历史事件遥隔千余年,其间,士人们的救世行为和所遭受的残酷打击颇多相似之处。究其原因,主要缘自士人们的自身局限;士人们不具备独立的社会主体地位;士阶层特有的清高和自傲,不易与其他阶层平等相处;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较多迂腐和呆板,缺乏机变处理复杂政治事务的能力;与皇权的激烈对抗。  相似文献   

1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末东林党领袖之一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撰写的一副楹联,至今高挂在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屏门两侧。东林书院,我国著名的古代书  相似文献   

16.
黄尊素宁波余姚人,与汪文言并为当时"东林党的两大智囊",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有《忠端公集》。黄公以"东林七君子"而著名,加之其子黄宗羲声名极高,因此掩盖了其诗歌的光辉。本文就其诗歌中所蕴藏的忠义思想以管窥,探微其对浙东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万历以后,党争频仍,王学与程朱学在学术领域内分庭抗礼.政治与学术的变轨,对晚明文学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尤以东林党议影响下的江南地区最为突出.这种政治与学术的联姻使文学也着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其脉络因之而清晰起来.即出现了复古--性灵--复古的二律悖反.看似回归原点.实则是政治危亡时期更高层面上经世致用理念的反拨.  相似文献   

18.
海洋意识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视域下大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培养海洋意识的主阵地,二者之间的融合既有必然性,又有可行性。就必然性而言,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文化历史、国民海洋素养提升对培育海洋意识提出了政治、历史与现实诉求;就可行性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海洋历史观、实践观、民族观、战略观与科技观,凝练海洋强国国家观与海洋文明世界观,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海洋视野,构成高校海洋意识培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诗,是研究中晚唐牛李党争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诗歌虽然从自身的角度记载表现史事,但涉及到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尤其是党争激烈时,官场上、人事上倾轧的程度与复杂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党争使他的政治命运受到很大的挫折,对他心态的变化更有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角度之一:对联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综观全文,对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此对联开头别出心裁,给人以新颖之感,能巧妙地吸引读者,使人有兴趣读下去。其二,作者通过介绍对联、解释对联、评价对联,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中心论点。其三,因为对联包含东林党人鲜明的政治观,也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故对联又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教学方法与过程:可用“导读法”教学。1、作者为何介绍三百多年前的一幅对联?2、此对联开头有何好处?3、对联的意思是什么?4、作者认为东林党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表现在哪里?如何评价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5、作者解释对联、评价对联,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