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文章的写作,必须是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旨意),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双重转化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这双重转化的过程中,情感起到了激发、催化的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作文干瘪苍白,缺乏灵气。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写好作文,要在感情上下功夫。下面我以作文《谢谢您,妈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习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 化为“意” (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 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思 想,就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文能力 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 和创造性,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文教学 的效率正是我们作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这是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象是思维的起点”,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  相似文献   

4.
2021年中考作文在延续"文章写作"主流的同时,不少省市着力于作文命题的变革,探索"文学创作""传意写作""任务写作"等多样化的命题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恰当的应对,如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对统编教材作文板块进行"情境转化"、在阅读教学中探索"任务设计"等.  相似文献   

5.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写作双重转化的主要力源为情感、赏识、需要、审美四个方面,双重转化中的重要环节为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反馈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7.
写作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认识、情感,然后再由主体的认识、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即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学生的习作与一般创作虽然性质有别,但其原理同出一辙。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意”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如果把写作过程看作是完整的链条,  相似文献   

8.
写作。包括学生的习作练笔,必然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这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一条被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了的写作心理规律。在这双重转化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能力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生成性作文写作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随着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认识发展不断深化,在互动碰撞中,生成写作思维的作文形态。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中目标性案例;关注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形态,并从中调整作文教学的程序和难度;关注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典型事件,从而调整写作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引导方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检验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学生需要盘活阅读资源进行转化性写作。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转化性写作四级转化理论假说:“他言结构”向“他意结构”转化,“他意结构”向“我意结构”转化,“我意结构”向“文意结构”转化,“文意结构”向“我言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文章分析了促发转化的力源,并紧扣双重转化中的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诸环节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加速“物”“意”“文”相互间转化进程,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学生“无话可说”是口语交际课的教学难点 ,原因何在 ?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明 ,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 ,即先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 ,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其实 ,说话与此同理 ,只不过说话时转化的最终结果是“语”而不是“文”。若心中无“物” ,或不能把“物”转化为“意” ,就必然“无话可说”。要突破这一难点 ,“设置语境”是关键。这里所谓的“语境” ,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情境。“情境”是某种图景和情感的结合体 ,有“物”有“意” ,置身其中 ,将激起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产…  相似文献   

14.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这种双重转化机制靠的是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和谐运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发散中设计,在想像中立意,在聚合中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1发散中设计想像力被人们称之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想像不但能够转移经验,还能够虚构图像和变幻形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推想,从而产生新的设想,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苏教版初中教材《我的老师》。结尾写道:“什么时候,我能再见我的蔡老师呢”语言朴实中见真情。为了加强情感体验,配合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续写《蔡老师,我又见到了你》,并由学生设计与蔡老师见面的几种可能性。学生的设计五彩纷呈:在教师节前夕,作者特意回家乡看望老师,祝贺老师节日快乐,与蔡老师见面了。②在国庆节,蔡老师作为观礼团的成员到北京参加活动,师生又见面了。③作者回乡探亲,而年逾花甲的蔡老师是作者的小亲戚的校外辅导员,在校外活动中,师生见面了。④作者作为记者参加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蔡老师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师生又见面了。⑤蔡老师...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运用的能力。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收到良好的效果。作文,是"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我能遵循这种双重转化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学生作文质量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作文学案是作文教学的必要凭借,也是当下教学的客观要求.作文学案具有把教师的分析指导与学生的训练生成有机融合的特点,是“教”与“学”的共同载体.作文学案大致可分为写作前指导学案和写作后评价学案两种.重点分析写作前指导学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写作前的指导学案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师引导,进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又将作文指导的核心由“文章”转向“学生”,使写作活动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系统中进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张豪 《新读写》2023,(11):32-35
<正>有一种说法,写作就是由“物”到“意”,再由“意”到“物”的转化过程。由这种观点,人们又推演出“物—意—文”的写作过程模式。“物”,是事物、人物、事件,是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经历过的。“意”,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想要表达的意愿。“文”就是我们写成的文字。简单说,写作就是人们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或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作文自然也是这样的表达,是运用语言传情达意。一是表达思想,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是长期困扰教师的“顽疾”之一。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剂良方。一、学会观察,才能有“新”可“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写作时不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毫无“新”意可“创”。久而久之,学生厌恶写作之情渐起,写作水平也就无从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觉得有“新”可“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平时的…  相似文献   

19.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双重转化机制是靠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高度集中、互相配合、高速运作完成的。情感、赏识、需要、审美是双重转化机制的主要力源。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是双重转化机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看图作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根据图意写出作文。看图作文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图画形象和写作内容,学生不必在作文选材上多花功夫,而把精力集中在观察、判断、想象和语言表达上,有充分的发挥余地和较大的创造机会,为学生所喜爱。看图作文的指导方法是: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②琢磨图意。先看清每幅图的意思,再看图与图之间的关系,以及贯穿图中的主要线索.③分析图画含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