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破"动结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动结式,但其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成果主要散见于图式性动结式的研究之中,注重探讨"破"的句法地位、语义指向以及"V破"的论元结构和配价问题,缺乏对其作为构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的考察。本文结合构式语法有关理论,分析"V破"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据此建立其构式层级图,以管窥现代汉语动结式的构式属性及其构式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2.
"乖戾"动结式是常规动结式的衍生。其题元配置复杂,字面语义不合常理。从构式核心特征、论元层级限制、句法语义关系三方面梳理了其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论元、语义、句法等内部因素,忽略了构式语义、句法、语境及语用间的共时整体性及隐含复杂性,未能从宏观视角提取异常构式的共享特征。鉴此,提出基于"隐含复杂性"概念,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互动制约视角考量其句法-语义错位动因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4.
杨哲 《文教资料》2010,(33):23-24
兼语式的内部构成紧密度较高,其句法一语义特征不能由词汇语义规则自然推导出来,是汉语中的一种典型构式。它的语义构成可概括为施事主语使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在这一原型范畴之上,又吸纳了一些低原型性的表达,呈现构式语义逐步淡化、语义越加不透明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构式语法的一个基本主张是:句法和语用没有严格的界限,这可称为句法语义相融观.对汉语构式"(某某某)他人呢?"的识解可以支持这一主张.该表达式在句法特征和内部结构关系以及"人"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可预知性,其意义和功能并不等同于"(某某某)他在哪儿?",有时不能替换.前者的构式义是: (口语里)以疑问的形式表示某人不在现场,也可以用来询问某人在什么地方,隐含这样一层意思:说话人能见着某人的东西或是有关于他的信息,而那个人本人不在现场.对"(某某某)他人呢?"的构式义的把握不但需要依赖句法构造,还应考虑微妙的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来源、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特点等方面,分析"秒V"构式,探究动词进入"秒V"构式的规律,并对"秒V"的同义构式及构式成分进行了分析。"秒V"在句法上,既可以与其他词构成新词或短语,也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秒V"的语义也不相同。"秒V"构式在语用上具有经济、能产、夸张、可类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X进去,Y出来"构式的特征,从"X、Y"的义类特征方面将其分类,并考察了"X、Y"的功能类型以及构式的句法功能。构式具有主观评注的语义功能,能通过前后对照,强调反差之大。此外,探讨了构式的传播机制,并认为容器隐喻和类推是内因,语言使用者和社会环境是外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框架构式"该X就X"的句法功能进行考察,表明"该X就X"在句中能够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充当谓语是该构式的主要句法功能,体现出该构式的谓词性语义特征。该构式常常单独以小句形式出现,既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多重对举出现,句法位置较为灵活。言语交际意图主要体现言语者的主观建议以及表达按事理顺其自然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9.
张超 《考试周刊》2013,(32):76-77
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在带假宾语的英语结果构式的独特性解释上,动词与构式互动并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动词提供可供选择的非典型事件参与者并限定结果短语的句法、语义特征。构式于更高层面上对动词提供的非典型事件参与者和与之有规约性联系的结果短语作出选择,分别赋予它们受事论元和结果目标论元使之在句法上得以表征。建基于事件框架语义理论和论元结构构式理论的整合模型能够清楚地展示动词和构式对"假宾语"现象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反义疑问句的实体构式及图式构式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两种构式的互补关系及整体统一性。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是各构式的基本组成要素,对三要素的分析清晰展示了构式的层级特征。低层级构式的共性整合出高层级的构式,各构式具有不同的能产性,层级越高,语义句法结构越抽象,语用功能越复杂。各层级的构式互为条件、在互动中构成统一的整体。揭示了反义疑问句形式与认知模型的对应理据。  相似文献   

12.
叶丹丽 《文教资料》2014,(30):164-167
“半A不B”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格式,其研究对句法语义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详细分析了“半A不B”构式构件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归纳总结出构式义的四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4-77
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再+VP"构式。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5.
"要A有/没A"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构式,具有较高的能产性和表现力。留学生在学习时较容易产生偏误。通过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等方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探讨该构式的语义功能、要素特点、限制条件和句法功能,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其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就某主体在某一方面的性状作出主观评价——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第二,进入该构式的A主要为名词、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名词,而且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第三,该构式有语用条件限制、语义句法条件限制、否定副词和疑问代词连用导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叙实动词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多数学者基于语料分析和对比,对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本研究在构式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汉英叙实构式,并以汉英叙实动词“知道(know)”为例对汉英叙实构式框盒图进行构建与分析,尝试从理论层面加深对汉英叙实动词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的刻画。  相似文献   

17.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独有的一种特殊句式。对兼语式现有研究展开回顾,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认为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具有双重身份。兼语式由N1、V1、N2、V2四个句法成分构成,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兼语构式的四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压制共存。  相似文献   

18.
张建华 《海外英语》2011,(11):315-316
该文在陆俭明提出的"词语的语法、语义多功能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这种多功能性产生的缘由,进而对词语在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上可能产生的冲突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从而深化了对构式和构式语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上儿"是扬州方言中一个常用的时间副词。其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扬州话的语言事实出发,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句,并对其进行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求了解扬州方言时间副词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林忠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2):127-129
生成语法将英语构式“NP+BE+NP”解释为“同义反复”;语用学从“量”准则的角度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是会话含义;文化语义学将其解释为该构式具有文化与语言个性,他们不一定在所有语言里具有同样的表达式,并企图用“语义元语言”来描写该构式。这些解释都没有关注该构式的意义特征,对产生构式意义的内在过程没有触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对该构式的语义、句法与功能特征做出统一的解读,它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非范畴化的结果,其内部机制为认知转喻,最后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了其在汉语的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