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一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广义的)隐喻性.它主要有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音韵象似、图形象似、环境象似、言语象似和角色象似等八种形式类型,有超越语言的象外之意,是作品艺术张力和魅力的主要源泉和读者对作品进行“具体化”的触发器,能引导读者感受象外之趣,获得更多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文学中的象似性指文本的表征与情感/审美体验间的理据关系,是作品魅力的源泉。依据Freeman的诗学象似性整合模型(物质—媒介—效果),以视觉语法和多模态认知诗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象似性的多模态表征及其审美效果两个层面分析儿童绘本《小兔本杰明的故事》中的象似性。研究表明:儿童绘本利用多符号表征,共同调动读者感知,使其想象性进入指称世界,获得审美体验,实现作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4.
魏晋之前的中国诗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基本属于儒家的话语,道家偏重审美的诗学蕴含直到魏晋时期才真正在文艺上产生影响。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的禅学在唐代已成熟并为文学活动和中国诗学打开新的局面,影响了创作主体、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及批评鉴赏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独创的一个诗学范畴,“兴象”是由殷瑶首次提出来的。唐代以来,“兴象”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文学象征意象相比,“兴象”有着自己鲜明的美学特征。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因更能展现整体浑沦性的审美体验、更易诱发和拓展意境、更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而受到中国诗人和文论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6.
小说主人公身份迷失在话语象似性的诸多层面(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和语用象似性)上均有所体现。分析表明,从语言学视角展开文学文本诠释不但可以为文学文本批评提供夯实的语言学指导与佐证,而且证明借助实证性的语言分析方法探讨文学主题的路向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满族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象曹雪芹这样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典范人物,以《红楼梦》倾倒一代又一代各民族读者,而且留下了丰富的诗学遗产。由诗论、词论、赋论、戏曲论、散文论、小说论、翻译论等构成的绚丽多彩的清代满族诗学,其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少数民族诗学史上均属罕见,某些方面甚至攀跃上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古典诗学顶峰。学习研究我国古典诗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诗学,不能不充分重视满族诗学,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30):16-17
将翻译的文化操纵学派提出的诗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这一行为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利用描述性的研究方式,探讨了翻译诗学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通过社会的主流诗学和个体诗学两个线路对文学翻译进行操纵,从而使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翻译中的"对等"和"不可译性"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诗学批评对欧阳修人格襟怀及其文学成就予以了高标,对其诗歌审美特征进行了探析,对其诗学渊源也予以了辨分。这为后世诗学批评欧阳修论建构出了广阔的空间,也潜在地揭示了宋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其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16.
象似性与文学翻译关系密切,当象似性处于活跃状态时,它就成了译者捕捉和把握的对象。与雅各布森的分类不同.Noth.W.将象似性分为语外象似性和语内象似性,拓展了象似性研究的范围,为我们探讨被关注甚少的语音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卢华国  张雅 《培训与研究》2009,26(5):124-126,129
象似性与文学翻译关系密切,当象似性处于活跃状态时,它就成了译者捕捉和把握的对象。与雅各布森的分类不同.Noth.W.将象似性分为语外象似性和语内象似性,拓展了象似性研究的范围,为我们探讨被关注甚少的语音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中阐述“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南北朝。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先后对“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范畴的形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晚唐的司空图突出地继承和发展了“滋味”说,创造性地提出了“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歌审美标准。文章对“滋味”说“韵味”说的内涵作了臆说,并分析了“滋味”说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论家们对以“吟咏情性”为根本的“含蓄”和“意境”两个方面的理论建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唐代诗人以至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创作旨在追求一种蕴藉含蓄、韵味隽永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是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有着独立思考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建构了独特的诗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创作实践,从文学本体、叙事策略、审美价值和审美形态等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袪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