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后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后现代语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新的批评需要的升级版本,它依然以阐释文学文本中的阶层对立为主要议题,但与女性主义、族裔主义、酷儿文化以及后殖民主义结合更加紧密。这一批判工具适用于阐释以仆人为第一人称叙事者或第三人称聚焦者的"新仆人叙事"。本文以多个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新仆人叙事"为研究对象,采用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其在后现代视野下的创作模式进行阐释,揭示当代"新仆人叙事"与传统仆人叙事在叙事策略和叙事话语方面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2.
对于徽州艺术的研究,应当以格尔兹所倡导的"文化深描"理论为指引,村落叙事为主线,个体叙事为适当补充,更为丰富立体地呈现徽州艺术的复杂样态、阐释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弥补传统研究路径中宏大叙事的空疏化以及宗族叙事的窄狭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历代学者对韩愈所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严重误读,他们要求的"谨严"是以道德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压倒叙事的真实性,把叙述者对事件的阐释当做事件本身来记载,这就造成了历史叙事的片面和缺失。《左传》在许多地方采纳多种史料,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当时对应该如何记载的不同看法,这是历史叙述者对史实及关于史实的不同阐释的正确处理方式。《左传》记叙事件包含了《春秋》所缺乏的叙事的各个元素,运用推想,写出了人、人心和人性,文辞华美丰赡。从《春秋》到《左传》,实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天下长河》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新时代叙事模式,它将人民至上的叙事作为黄河文化叙事的根模式,同时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当下诠释,还融入了举国体制作为拓展演绎。《天下长河》是一种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方式,它立足于传达新时代精神,对黄河文化做出了独具特色且新颖的创新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黄河文化的弘扬不仅要讲好黄河故事,还要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记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打造真正属于人民至上的优秀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5.
小说写作本质上作为一种文化叙事是以文化语境为基础的对生活的象征性表达。叙述中展开的文化语境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形成小说叙事的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基础,并形成小说叙事的美学境界。以文化叙事理论为基础,在对《白鹿原》与《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的比较性研究中,阐释两部作品鲜明的风格差异,从而对文化叙事风格化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展开具体而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文化叙事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对于徽州艺术的研究,应当以格尔兹所倡导的"文化深描"理论为指引,村落叙事为主线,个体叙事为适当补充,更为丰富立体地呈现徽州艺术的复杂样态、阐释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弥补传统研究路径中宏大叙事的空疏化以及宗族叙事的窄狭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记忆这个命题属于双向阐释范畴:从文学视角去研究记忆的叙事与生产,从记忆视角去研究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以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为研究对象,提出观点:从文化记忆的时间维度出发,青年在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在非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从文化记忆的空间维度出发,青年游离于城市与乡村、现实与历史之间,渴望找到协调方法,被动或主动地完成了文化认同。最后提出,研究成长叙事与文化记忆的关系,不仅为了"对抗遗忘",而是更好地"理解现在"。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的叙事文学,是谋臣策士四方游说和相互庭辩的工具。通过对《战国策》寓言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出它在叙事上的一些技巧。在游说过程中的寓言,叙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叙事者身份使自己说辞能够为人所接受。通过分析寓言的"隐指人格",可以看出战国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一些寓言的叙事方位具有特色,叙述者会现身点出寓意,而另一些未点出寓意的寓言就需要接受者的个性解读,从而使接受活动变为一种多元化的阐释活动。  相似文献   

9.
插图具有叙事功能,空间时间化的本质使它能对文字叙事进行阐释和创造,辅助文字叙事从而丰富叙事手段。侯一民版《青春之歌》的八帧插图由水墨所绘,红色气息浓郁,它趋向于对文字叙事的再现,突显斗争昂扬的革命场面。北岳文艺出版社佚名版的《青春之歌》插图属线条勾勒,其叙事重心在于对林道静知识女性的塑造。前者偏向于阐释性的红色叙事,而后者更倾向于对文字叙事的创造,两者都具有叙事功能,很好地完成了对文字叙事的阐释与创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一直是文学考量的对象,并且是古代叙事观念生成的源头之一。本文在文史会通的背景之上,以《史记》的书写与接受为中心,参照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叙事—阐释"理论,探讨情节编排、形式论证、意识形态三种主要的阐释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古代文人对这三种方式的体认。  相似文献   

11.
以《心灵史》为标志,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叙事学研究的新流派,反常规叙事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或因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或因西方反常规叙事学者内部存在较大分歧。作为该领域两大领军人物,布莱恩·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和扬·阿尔贝(Jan Alber)的理论观点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两人分别以"反摹仿"和"不可能"为核心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又以此为根据划分了不同的文类范畴,继而提出了不同的解读策略。本文从反常规叙事的概念、文类范围、阐释策略三个基本方面梳理二人的观点,比较其异同,从而提出笔者的观点,为将来反常规叙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非裔美国女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的实验性戏剧注重对社会边缘化人物命运的反思,女性主题与真实历史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打破了西方戏剧的传统,"重复与改写"等叙事手段表达了帕克斯对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本文以《维纳斯》和《在血泊中》两部作品为例,从身份、欲望和死亡三个伦理角度出发,集中阐释帕克斯是如何在填补非裔女性叙事空白的同时,深掘女性伦理挣扎的本质原因,进而道出自我命运如何在阶级社会中生存的哲学思辨和伦理反思的。  相似文献   

15.
借助文化阐释理论,对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以东方为背景的历史剧《马克百万》存在的种种文化表征和思想意蕴进行文化诠释,分析作品中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论证尤金·奥尼尔所受到的东西文化的影响贯穿着他对寻找精神归属和"诗意的栖居"家园的思考,使这部戏剧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把视角转向叙事层面,认为《神曲》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叙事方式:与它之前的《荷马史诗》的线型叙事方式不同,《神曲》采用的是立体空间的叙事方式,这就树立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空间叙事范型,而这又与《圣经》的结构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民间叙事作为民俗学和叙事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就具体研究对象而言仍存在分歧,尤其体现在行为叙事(仪式叙事)上.但是从叙事学研究对象、行为叙事的精神指向、阐释的可能性及相应的文本形态等方面来看,行为叙事(仪式叙事)作为一个动态的呈现,能够构成一串可释义的符号链条,并可以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进行阐释,因而,它可以纳入到民间叙事的研究范畴之内,与民间叙事文学一道共同构成民间叙事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王金霞 《天中学刊》2012,27(6):93-96
《青春之歌》在叙事策略上与众多文本发生了互文性关系:首先,它承继了"五四"叙事、"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叙事模式;其次,它遵从了1950年代社会历史文本对文学叙事的规约;再次,后启蒙叙事文本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叙事方面的修正。因此,在互文性视阈下解读《青春之歌》的叙事策略,可获取一种新的艺术视野和发现,显示出文学与文化交汇通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小说《吉姆老爷》现在越来越受到读者与评论家的关注,并被现代西方评论界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本文首先从小说的叙事技巧的分析入手,继而阐释了该书叙事技巧对于道德主题的深化与延伸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该书中叙事技巧对主题发掘所起重大作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塔楼》中,伊根创新地以男性声音讲述故事,以开放的结局颠覆传统叙事,这不但赋予了哥特式小说新的活力,也形成了文本是要由作者掌控的独特风格。《塔楼》采用元小说叙事的方式,小说中正在讲述故事的人物声音往往被另一叙事者打断。然而,伊根颠覆传统哥特式小说叙事的同时又保持叙事的完整性和人物刻画的多样性,小说人物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他们或者是身体上或者是精神上处于被"囚禁"状态。通过作品叙事,伊根以俯瞰的角度审视当代图像文化,探讨图像文化相关主题,探讨人与科技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自我认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使读者意识到在高科技蔓延的时代,人们往往应对的是转瞬即逝的虚拟事物,而非真实的实体,不同人衡量这些事物在交流中的意义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