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安安 《青年记者》2006,(24):34-34
我国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后,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媒介文化已经初显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特征:商品化、齐一化、平面化,文化工业的兴起催生了娱乐风潮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文化工业的典型产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所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就是直接导源于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即遵循的是文化批判的研究取向,秉承的是"皮下注射"模式。虽然这种批判存在明显的缺陷,但该学派建立了有别于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从而在上世纪形成了广告研究的两大学术重心:欧洲的文化批判研究和美国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西方传媒批判理论中 ,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研究”学派作了系统的研究 ,对“文化研究”学派代表性人物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批判学派认为,一切新闻都是一种“话语”。在绞杀萨达姆这件事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媒体显然不会放过用老萨的死进行“说话”的机会——所有有关“绞萨”的报道,事实上成了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那些敢于对美国权威挑战的国家进行的一场以心理威慑为目的的心理战和宣传战。  相似文献   

5.
自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理论以来,批判理论作为一种与经验学派相对立的理论类型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很大,并在不同国家生根发芽,并形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种流派和研究取向,促进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化反思。而这个对话则考察传媒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思考传媒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琼莹 《新闻世界》2013,(1):162-163
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围绕该理论中“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对“80后”的怀旧文化进行了风格解读、抵抗分析及收编命运的阐述,试图探究“80后”怀旧文化背后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收编命运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近年来大陆新闻传播学界使用得较为频繁的理论工具之一。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较为成熟的形态,源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据笔者统计,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对这本书的引用即伴随着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运用,频繁地进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学术视野,进而言之,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如何理解霍克海默或阿多诺的思想,实质上是与他们怎样引  相似文献   

8.
网络缩写文化是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其表现出的是一种“狂欢化”“对抗化”与“躲避化”的形式,“缩写文化”盛行于网络空间,基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对网络中存在的“缩写文化”进行探究,本文对其缩写文化的行为呈现进行探究,探究其“台前”与“台后”的社会互动行为及其变迁,并运用媒介环境学派理论分析缩写文化盛行的理论逻辑,分析缩写文化呈现的正是一种技术优势的信息系统取代传统人际交往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这里说的“看中国”,是指百科全书中的“中国”条目。“中国”,不论在哪国哪家百科全书中,都是引人瞩目的特大条目,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两大对垒的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主体的传统学派,或叫经验学派、行政管理学派: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新兴的批判学派。既然是两个学派、两个阵营,就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互相有渗透)本文即想对此做一初步的探讨与分析,看看他们到底有哪些不同。 一、差异面面观 批判学派的“批判”,可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当今不合理的、异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揭露和分析。二是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进行否定性的抨击与扬弃。于是,批判学派自诞生之日起,便同传统学派处于天然的对抗状态中。这种对抗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看,可以说是拥有古老文化传统,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欧洲,同没有多少历史根底的美国,在学术思想上的较量。也可从另一角度讲,六十年代兴起的  相似文献   

11.
出版“走出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文章基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境遇,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理论基石、先行者、加速器、底层逻辑四个层面提出中国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尚需破解的难题、展望以及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美国经验派研究相比,批判传播学派显然还处于一种较为“边缘”的地位。在以“利益”与“效益”为主导的当代社会中,批判学派的大师们更像是孤独的行者。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高举着理性的旗帜,对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发出猛烈的批判。在人类为所谓的、表面的“进步与繁荣”沾沾自喜之时.重新反思批判学派的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性的必要。也正是基于此,  相似文献   

13.
林楠 《今传媒》2015,(3):63-64
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消费文化时深受西方批判性研究体系的影响,也主要采取批判取向,体现出强烈的精英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与中国的本土问题和本土经验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和脱节,如果直接挪用西方学者的学术概念和理论,而忽视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往往会陷入“水土不服”的误区。只有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建构过程历史化,了解其不同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逻辑线索,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本土的消费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媒介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语境中被提出,显示出研究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进行整合的努力,意味着批判理论研究新路数的开创。"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本土学术语境下被倡导,既是西方理论在中国折射的结果,也显示出一种研究思路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在传播学界,"批判学派"一词一直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它被认为是欧洲20世纪60年代以后崛起的传播研究范式。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先有了批判学派这个概念或对于欧洲传播学"他者"形象的确立,才有了批判学派的历史脉络,它是一种因果倒置逻辑的产物。而从概念内涵上看,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可以被称为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主体。是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科话语权的斗争催生了这个概念,并使这个概念得到了各方认可。但将所有批判理论都纳入"经验—批判"的二元框架,其实终结了不同批判思想之间的差异并消灭了它们的主体性,一切理论创新随之戛然而止。中国学者对这一二元框架的照单全收体现了我们在理论积累上的欠缺,也体现了我们的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7.
在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理论”的共同体设想在欧盟宪法受挫后被证明是一种避视“权力”的存在的鸵鸟理论时,德国历史家温克勒出版了一本大部头历史著作——《德国走向西方的漫漫长路》,重提德国对于西方的抗拒与融入的历史过程,而这就牵涉到德国以“西方”为他者来构建自己的民族认同的文化政治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梦”的宏大目标,“文化强国”“中国梦”一时间成为热门词.如何从全球传播大环境下认知并实现这一目标便是本文的主旨.文章以当下的文化乱象为切入点,从全球传播的角度阐释“文化强国”和“中国梦”的社会功能、现实意义以及相互关系,并通过揭示发达国家对弱小国家进行“文化殖民”的现实,从历史和现实角度阐释“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有效助力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潮流,随着上世纪后半叶现代性思潮的式微而异军突起.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为发轫,形成了后现代的立场和基本观念,逐步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笔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媒介理论进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联网+”新时代国内大众传媒的效果的促进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二战后媒介研究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益祥 《新闻大学》2020,(2):69-79,121,122
"媒介研究"是英国文化研究发轫以降的一大核心旨趣,其兴起与二战后英国"丰裕社会"的来临、媒介文化的爆炸以及"新左派"诞生的特定历史情境紧密相关。"文化马克思主义"旨在破除教条主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模式的机械阐释,强调从一种隐喻意义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且在社会历史总过程中将"文化"重构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霍加特、威廉斯以及青年霍尔的早期研究充分展现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媒介研究领域的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