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后半期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作为文学家,他把他音乐家的灵魂深深根植于作品之中。笔者认为小说《慢》是昆德拉借鉴了双主题单三部曲式来建构文学作品结构的;本文试从作曲学的角度入手,对《慢》的结构作音乐性解读,以期厘清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作家本真的音乐构思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作品《城堡》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展现的是自由存在之路的实现进程以及所引发的深刻探索与思考。从《城》到《生》是一个哲性地、形而上地探寻真正自由的艰辛历程,一条自由存在之路的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3.
昆德拉认为哲学和科学忘记了人的存在,而小说的根本任务就是防止人存在的被遗忘。昆德拉又认为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昆德拉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化身,而是他想象出来用以表现人的存在的代码。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的人物出发,根据他的《小说的艺术》中的论述来探讨他作品中所囊括的在面对不可逃避的生活陷阱时人的可能性会有哪些。  相似文献   

4.
《身份》(又译为《本性》)是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创作的第二本作品,小说运用"音符的组合"、"复调结构"和"对位"等音乐技巧描写了一对情侣的爱情体验,表现了当代人对身份的怀疑和自我的迷失.相比之前的作品,《身份》这部作品文本简洁洗练、结构明朗,清晰地体现了昆德拉将音乐与小说融为一体的创作乐思.  相似文献   

5.
1987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中国出版,迅即在大陆引发了“昆德拉热”,由此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更是让中国观众如痴如醉,短短十几年,昆德拉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学家之一。2003年4月,上海译出版社获得授权,翻译出版昆德拉的作品,中国大陆再一次掀起阅读昆德拉的热情。媒体评论说,这是近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外国学作品脱销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在阐清托马斯挚爱主题源头的基础上,立足于比较文学的视野,通过对《生》与《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好笑的爱》等一些具体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解读,来更为准确地把握昆德拉对于托马斯挚爱主题的探究和发展。作者通过对阿里斯托芬与昆德拉在挚爱主题层面上的关系的探究,以及对于昆德拉挚爱主题的几点思考,穿插阐释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挚爱主题对于读者和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昆德拉的《身份》中存在着一个隐在的叙事者,他诉说了昆德拉流亡者身份的隐喻。《身份》的叙事技巧,从形式上而言,是以梦的嵌套来构成的;从内容上而言,呈现出梦的复调之特点,表征着有节制的梦的狂欢。梦幻叙事是《身份》中最为圆熟和成功的技巧,它使读者在一个个梦中,得以窥探昆德拉对人生存在的深刻叩问。  相似文献   

8.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身份》是昆德拉著名的“遗忘三部曲”中的一部。他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的“存在”的思索。在《身份》中,他以简洁的文笔表现出深刻的主题。由于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遗忘,由于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性,有时人们善意的“越界”却会引发背离初衷的结局。本文从边界、遗忘、可能性之树三方面探析《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雅克和他的主人》,表现了他创作的一贯风格和自由的理念。在这个剧作中,昆德拉充分发挥了他的创造力,运用非亚里士多德戏剧的文体、变奏的技巧、昆德拉式的幽默,成功地把狄德罗的小说为他所用,呈现给我们一部优秀的昆德拉式剧作。  相似文献   

11.
《马桥词典》作为一部在文体上极富创新性的实验小说,其文体新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域外文学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它与昆德拉小说的关系:词典作为观照方式;词典作为结构方式;“复调”文体。文末并简要分析韩少功接受昆德拉影响的可能性,如精神气质的相近、韩对昆氏小说的推崇与翻译等。  相似文献   

12.
法籍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二十世纪后期备受中国关注的外国作家之一,其创作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践。昆德拉对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史学叙事、表现深度和题材广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环境极为困窘的状态下,鲁迅和米兰·昆德拉都对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艰难思索,所以,在《野草》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呈现出鲜明的存在主义倾向。但是,面对困境,鲁迅选择的是抗争,而昆德拉则走向了虚幻。  相似文献   

14.
在欧美当代小说家中,似乎没有谁比这位睿智的米兰·昆德拉更为自觉地关注并探究"存在"了。他的作品为我们敞开了一个向存在置疑,充满诗情与沉思的艺术世界。本文旨在探讨在昆德拉所勘探的"存在的版图"上,人类可能具有的四种行为选择及选择的结果,即背叛、拒绝、幻想和盲从。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内容和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了解,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了米兰·昆德拉作品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继承,揭示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昆德拉作品中对于生存和人生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7.
首先简单介绍了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内容简单,以此为基础解析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伦理环境、人物的伦理身份以及伦理线、伦理结。从中可以看出米兰·昆德拉创作情感的复杂性;结合具体伦理环境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体会作者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独具特色的艺术布局。  相似文献   

18.
《告别圆舞曲》是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将露辛娜等人物置于"追寻"的模式中,探索生存本能——拜物教、死亡本能——美与爱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导向的逻辑命题,包括性与商品拜物教的二元对立、货币对宗教的解符码化以及原欲与文明的冲突等。由于主体与他人利益错位而不能形成交换机制,或面临"永劫轮回"的困境,加上客体的功利性和庸俗性本质,追寻活动只能沦为荒诞的闹剧。小说是"追寻"母题在现代背景下的反讽式重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