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服饰,作为一种生动的信息传达媒介,既负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属性,又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服饰传播的行为是一种信息上的直接交流,可以说,服饰传播是人类借助服饰语言和媒介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传播媒介如何作用于服饰流行,服饰流行又如何影响传播媒介,是本文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英国言论自由理论的集大成者约翰·密尔言论自由的思想成为20世纪大众传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表源.密尔的人性理论以及大众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为当今大众媒介的发展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大众传媒需要为受众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不同个性受众需要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的理性.  相似文献   

3.
何谓“大众传播动力学”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多米尼克出版《大众传播动力学》一书,首次提出了“大众传播动力学”概念。多米尼克虽然完成了对这一概念的命名,但并没有对此作出系统阐释。本文试图延续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4.
传播效果历来为传播学者们所关注并不断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如何使受众有效接受信息方面,大众传播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实际研究也不断证明大众传播的影响值得商榷。本文在肯定大众传播作用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流行现象入手,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群体传播影响,从而指出大众传播和群体影响是有效传播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社会科学一直是多样的,其特征表现为多重的方法、进路、学科、范式、民族传统以及作为基础的政治和社会哲学。大众传播研究常常包含一些多样性变量。多样性通常包括年龄、残疾状况、种族、性别、政治意识形态、民族、地区、宗教和性取向等元素。虽然大众传播理论本身可能不是使用多样性相关术语构建的,但却能被用来解决重要的多样性问题。文章旨在阐明,我们可以怎样利用那些著名的大众传播理论来促进我们关于多样性相关问题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旷晓兰 《新闻世界》2011,(5):238-23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传统的传播理论和大众传媒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大众传播理论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受众行为的重要作用变得更加清晰和突出;向认知科学或信息处理思路的转变;传播理论公式化;由强调传播的效果向重视传播的社会影响转变。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讨论了大众传播理论面对网上特有的综合传播和对话形式,将如何调整研究框架、研究重点。作者认为,因特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这将迫使传播理论作重大调整,必须面对新的课题;但网络传播的控制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网络传播理论只能,也应当在原有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图书馆信息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重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借助大众传播理论来认识图书馆工作十分必要。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知识沟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个人差异理论”对图书馆工作影响巨大。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9.
试论威廉斯的大众传播文化社会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传播研究而言,大众传媒业究竟给人类社会文化带来了什么可说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课题。长期以来,随着媒介产业的蓬勃兴起以及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涌现,有些人赞叹大众传媒在促进信息、意见流通,帮助公众提高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另一些人则悲叹大众传媒大量提供粗制滥造的娱乐性产品、降低人的原创造力、以消遣代替文化。学术界始终以喜愁参半的心情,关注着大众传播的社会文化效应,既为传媒在帮助人类(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克服传播活动中的时空限制,不断扩大分享信息的能力方面所显示的巨大力量而感到欢欣鼓舞,又为高效的传媒…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并反思了自 1 7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传播理论表达的历史 ,认为从理论表述的“场域性”来看 ,它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连结点 ,即自由主义话语时期、社会进步与实用主义话语时期和文化批判话语时期。它在总体上又顺着新闻自由的逻辑而发展 ,这种逻辑又进一步分为政治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或经济的逻辑、文化教育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诞生起,每天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善是恶,它的确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西方媒介研究的根”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之观点,不同的媒介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方式,而这就将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变革。大众媒介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人类带来了福音,比如使文化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不仅仅像以往那样一直为特权阶层所垄断,等等,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大众传播的诸多功能中,时尚品位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一、大众传播的“…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是当今现代化企业建设中提出的富有远见的战略。它主要包括经营者形象、职工形象、商品形象、环境形象等内容,从而构成企业的整体形象,被社会公众所认可。大众传播则是以电子技术或印刷技术为传播手段,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刊等现代化传播媒介,从而达到向社会大众进行广泛及时的信息交流。企业形象与大众传播,从两者所界定的含意和职能而论,似乎缺乏内  相似文献   

13.
一、大众传播中的国际关系因素1-大众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关注以及特殊大众传播形式大众传播中的国际关系因素首先表现为有关国际关系或国际事务的报道量日益增加。在报纸尚未过渡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传播的阶段,它就以极大的热情注视着地球上每一个它所能到达的地方。当报纸过渡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以及出现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之后,大众传播能够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同时期的国际关系的内容,诸如战争、外交、国际组织、国际贸易、人权等等,而由这些问题构成的国际关系整体也就逐渐地、完全地成为大众传播所关注和传播的内容中必…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渡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时统宇大约是在10年前,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文化热”。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不满足于对许多问题的惟一的政治审视,力图从文化传统的渊源和沿革中,找到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症结所在。新闻界显然深受这一“文化热”的影响,于是,深度报...  相似文献   

16.
逆反心理的两面性逆反心理是一种逆着传播者的主观意图,与传播方向背道而驰的心理活动,表现为不满、排斥、怀疑、否定等等,它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传播实践中,为满足不同民族的信息需求,新疆媒体用多语种进行信息传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语种大众传播体系.在1910年创办的新疆第一家报纸——《伊犁白话报》,就是以汉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和满文等四种文字出版发行.①之后出现的报刊、广播等各类媒体,也保持了这一传统,根据受众群体结构特点和需求差异进行不同语种的传播.目前,新疆的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能够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锡伯语等民族语言进行传播;考虑到对外宣传,还有一些媒体增加了英语、俄语、土耳其语和塔吉克语.新疆多语种大众传播体系在满足各民族群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正确引导新疆社会舆论、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各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苏联当前关于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和宣传工具”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了解到苏联这方面研究的基本情况、所达到的水平和一些基本的观点及概念。从本文的中心内容可以了解到,苏联是把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结合为一个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而这就是西方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传播学。苏联在引进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作了改造,形成其“大众传播和宣传工具”的概念,并将这一已确立的概念写入苏共党章。苏联引进并改造西方“大众传播媒介”理论的理由是,西方的这个概念不提传播的主要方面——内容,而正是内容方面有一定的方针目的,必须成为列宁所说的“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故应加宣传,更为正确。本文作者维·瓦·叶果罗夫是苏联历史学博士、教授、苏联国家奖金和苏新闻工作者协会奖金获得者,现任苏中央电视台文学戏剧总编辑部主编,著有多种关于广播电视理论和实践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关于传播效果的几个研究假设,至今影响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它们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论、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事件"概念、戴维森的第三人传播效果,以及现在基本被否定的蒂奇诺、多诺赫、欧琳的知识沟假说。但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正逐渐被传播学研究领域所重视和运用,这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普通的民众和民间组织在话语表达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使大众传播与公民社会研究在学术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大众传播与公民社会研究的理论路径、研究视点及其重要意义也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