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与文化     
当代美学进入了美的消解和美的泛化的双重困境。用“审美文化化”建设美学的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审美与文化深刻的内在矛盾。作者认为,审美与文化深刻的矛盾正是文化发展更新的机制。审美对文化的批判是美学的当代使命,其中心是建设具有审美人化特征的新文化,即“文化审美化”。要把对人的审美培育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任何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属只能是对人本身的塑造,美学就是美育之学。因此,只有以人的审美塑造(培育)为中心,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建设,才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过去一年间爆红的短视频App"抖音",作为新兴的视觉文化审美媒介,有力地呈现了当代美学的新特征。当代美学重新恢复了"感性"尤其是身体这一重要感性的地位,并让感性与身体走向泛滥与狂欢之境。身体的狂欢是当今视觉时代独特审美路径的必然产物,身体在狂欢之中沦为了符号的工具,在消费之中走向极度自由与约束的悖论之路。而"抖音"文化所极力彰显的身体狂欢与身体消费,其背后也潜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两大困境,即表层的审美化与娱乐至上,技术崇拜与"三俗化",对此亟待理性的评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有关,也深受现代科技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观念迂腐老化的缺陷.因此,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强化人性关怀意识,重视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跨学科研究,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后现代性征.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和谐审美观。王船山和谐审美观的内涵包括:"和而不同"的审美标准、"中正平和"的审美理想、"情景合一"的审美路径。王船山和谐审美观是推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设计艺术创新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姚文放先生的新著《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眷注于“批判”的思维方式,以美学的新话语和新视野,去考察当今的审美文化,将批判的美学和美学的批判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当今中国意义上的学术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为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学理性质的批判意识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众所周知,康德最早为“批判”这个概念规定了分析、推理、考察、反思等哲学内涵,使其提升为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沿循着康德的“批判”的思维路径进一步前行,它着力于…  相似文献   

6.
王卫 《教育评论》2014,(4):110-113
文章以孔子"绘事后素"审美言论为论据,通过对"绘事后素"的源考及其美学涵义的挖掘,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当代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讨论当代雕塑的审美原则、"文"与"质"的结合、精神内涵等问题,反思、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学术界存在着以美学研究简单套用于审美文化研究甚至对二者不加区分、随意混用置换的现象。尽管美学与审美文化密切相关,但并非能完全混为一谈,美学是审美文化现象事实的提炼化、经验化、抽象化、概括化及理论化,它具有高屋建瓴的意义;而审美文化则是美学理论(在早期则是美的感觉、美的经验、美的理论)的实践化、操作化、运演化及具象化。显然,二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并无价值高下之别。对此,有必要加以厘定和区分。  相似文献   

8.
回归功利: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之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界定审美文化的功利性,成为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传统美学的功利观,更多关注的是美和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相对而言是狭窄的。而当代审美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融合,大大扩展了审美文化的内涵,其生活化、实用化、技术化、商品化及其与大众生命活动的同一性特征,宣示了审美文化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回归。这种回归,是美学的进步而不是退步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是近年来反复出现在各种研究刊物上的一个学术概念。审美文化的出现带动了一种实践的或批评的美学的兴起。有助于美学现实功能的强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仍有争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审美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第二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第三审美文化是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与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化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Eduardo de Fuente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的一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  相似文献   

11.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文化由于其关注现实的价值立场,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诗意化的生存。但是,由于现代性自身的悖论,在美学转型的历史合理性背后却掩盖着深刻的危机,因此,审美文化存在着种种误区,必须高扬新理性精神才能走出审美文化的误区,才能使人们真正的“诗意的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学身份话语的视角开展"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探索与多元美学身份话语的分析,分别从民族民间话语、经典马克思美学话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和后现代美学话语四个方面诠释审美人类学作为复合式学科、多元美学话语交叉叠合认同的学科理念,彰显了美学的跨学科整合趋势与当代美学理论转型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艺美学出现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霸权的二元对抗之中,其问题意识与功能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本身。而无论是五四时期的文艺美学的"潜在形态",还是80年代新时期明晰的学科表达,其塑形和建构大致都经历了"艺术——审美——主体——超越"的历程,实现了人学向度和人文价值的美学启蒙。从王国维的人生超越、朱光潜的审美直觉、再到宗白华的诗性话语,他们都实现了美学的经验式、体验化、人生论的美学价值原则,以审美超越实现审美启蒙的"潜在"文艺美学样态。80年代文艺美学的出现与其说是理论的初创,不如说是理论的恢复,它一方面延续了美学的人学启蒙性原则,另一方面又在当下的审美文化语境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美学的重建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重建美学需要有两个出发点,现实的人类生命活动是美学研究的现实出发点,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美学的研究对象可描述为:第一,全面研究人类是如何创造审美文化的;第二,人类又是如何在自己创造的审美文化氛围中生活的。因此,基础美学研究的范围大致是: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哲学;审美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6.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命题,历来众多学者对其意义阐释不一.笔者从"大音希声"的历史性渊源入手,考察其历史发展脉络,从春秋时老子寓道的比喻到战国庄子的天乐、天籁观的填充,再到汉刘安<淮南子>结合儒家"无声之乐"的阐释;进而魏晋--隋唐时期文人的实践到宋元明清时期在琴乐审美的影响,及至当代众多学者的种种阐释."大音希声"逐步发展、嬗变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成为一个美学范畴,并影响指导着中国重含蓄、崇淡和恬静、尚弦外之意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其实质是文化的交流融合,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发展、历史进程的推移经过.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每一次阐释无疑都是其意义的二度"远化".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愉悦性和大众性特点,表现了中西审美形态沟通的现实性;当代正在生成的戏仿、冏和风貌等审美形态,具有开心、巧智、解构和无美而乐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当代中国审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传承性、主体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礼乐文化指的是以"中和"理念为核心,通过继承和发展礼乐传统所自然形成的艺术和美学相融合的文化。礼乐文化能够促使幼儿"恭养"礼仪、修养"乐德",获得更好的社会发展,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当代幼儿音乐美育还有待开发,要把礼乐文化融入到现代幼儿音乐美育中去,需要从提高师资力量、开展活动、课程教学、硬件投资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生于陕南汉中的张虹,受地域文化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然之道的文学思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她将传统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灌注在审美心胸的建构,审美对象的观照和审美创作真、朴、淡的文艺活动中,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