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6,(5):37-42
因与科举无关,明人对《文选》评价较低。杨慎却于流俗之外,极力推崇并精研《文选》:他肯定萧统《文选》的"典丽"思想,并认为《文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主张作家在创作上要重视《文选》,极力推崇《文选》作为后世师法的模板。杨慎的诗歌创作也明显继承了《文选》的优秀传统,带有"兴寄"与"彩丽"合二为一的"选学"体意味,他的作为极大地推动了明代《文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文选》的流布区域呈现南方盛于北方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南北士子学习趋向的不同造成了《文选》在南北方流行程度的差异。而从其流布的区域来看,文化越发达的地区,科举教育越发达的地区,《文选》流布的密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书讯     
《科举制与"科举学"》出版 《科举制与"科举学"》一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刺的兴废,内容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唐代俊士科辨析、八股文百年祭、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第二部分是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有:知今通古看科举、多学科  相似文献   

4.
通过讳字,能大致推断天津艺术博物馆、日本永青文库藏敦煌写本《文选注》写于唐德宗时代。在性质上,这两个写卷属于讲章的记录。其内容能让我们看出敦煌一地讲学《文选》的一些情形,特别是其与当下科举的密切关系;或者说,这种讲解是唐代科举下《文选》兴盛的产物。这也足以证明讲章与科举的某种近属关系。  相似文献   

5.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  相似文献   

6.
季娜 《现代语文》2007,(7):112-112
《曹刿论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可其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与"的解读及其用法却少有人论及.自西晋杜豫《春秋经传集解》训为"共乘兵车"之后,几千年来这一句较为传统的解释是"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和敌人)在长勺激战."句中的"与"字被解读为"连词",译为"和、同"的意思;"乘"字被解读为"动词",译为"乘坐"的意思.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均采用了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的内容、风格。客观而言,应试诗受到《文选》的影响明显大于试赋,但《文选》对试赋影响的层面又是应试诗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8.
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六臣注。其卢谌《赠刘琨并书》诗中有"承侔卞和,质非荆璞"句,凡引李善注《文选》版本系统均注为:"楚子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清代学者胡克家认为"楚子和氏"有误,当为"楚人和氏"。而奎章阁本《文选》则注为:"楚卞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因奎章阁本《文选》几乎保存了北宋秀州本的基本面貌,故此说颇具说服力。基于此,对"楚子和氏""楚人和氏""楚卞和氏"三种观点逐一进行考辨,得出最符合李善原注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杜甫能成为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原因有多个方面,而其中注重对前代文学传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文选》这部前代典籍正是杜甫格外重视学习的对象之一。杜甫乐于接受《文选》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文选》在唐代广为传播;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卓越的创作才能与融通的文学思想之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11.
书低     
一秀才赁僧屠读书,惟事游玩而已。忽至午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试问之,乃取书作枕耳。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敦煌本《文选音》残卷抄录者身份的问题,多位学者经过研究,得出“萧该说”“许淹说”等结论,但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今依据敦煌《文选音》残卷的时代背景、抄写体例、抄写方式、抄写内容、书法水平和被注音字等情况,推测《文选音》残卷抄写者很可能是敦煌地区准备应试科举的一位士子。  相似文献   

13.
《文选》在唐代因为士人熟习、考官熟精,成了话语交流的一个共同的预设和大前提,唐人试律诗遣用辞藻几乎都可以在《文选》中找到出处,这表明:感受、积累、运用《文选》辞藻,模拟化用《文选》辞藻、隽语、丽句经纬诗文是唐人赋诗作文的一大门径。  相似文献   

14.
《文选》在唐代成了科考教科书,唐人经常化用《文选》辞藻、丽句、典实等以经纬文章。微观比对考察《文苑英华》所收录的唐代试律诗和《文选》相关诗赋文,得出唐人对《文选》的化用方式主要有借境借象、借意双关、顺承生发和反用其义等。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早年的科举生涯为他以后抨击旧中国教育制度埋下了伏笔。那么,早年的陈独秀是如何走过科举之路,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秀才呢?清朝考试制度沿用明朝,由下而上分三级,县、府、院试为一级,乡试为一级,会试、殿试、朝考为一级。县、府、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一次岁考,一次科考。1896年,陈独秀17岁,望子成龙的母亲急于让自己的儿子考取功名,遂令陈独秀参加县考。考试前,由于他不喜欢八股文章,除了温习经书外,最喜欢读《昭明文选》。大哥陈孟吉迫于母亲的压力,只好在考试前一两个月教他合  相似文献   

16.
《昭明文选》的研究始于隋,至唐则形成了专门之学──文选学。之后,文选学的研究不乏其人,至清为鼎盛时期;近代"选学"渐衰。近十几年选学又受到重视,大有复兴之势。近50年,特别是近十几年,学者对《文选》的编者、版本、注释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文选》研究要有新的突破,必须实事求是,开拓新的领域,寻求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谚语论集《中华谚语志》中丰富的谚语可视为汉语谚语的缩影。其中类比性谚语尤为典型,其在形式上可分为句内具备类比关系的谚语和同义谚语的类比性谚语群,在内容上突现了谚语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类比性谚语在具体的直观领悟中传授事理,独具特色,是我国传统的类比思维的生动例证,探究此书的谚语也是对汉语谚语整体面貌的管窥。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流传于人们口头的通俗而又富有深刻含义的现成语,它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深",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谚语十句十句真","泉水最清,谚语最精","一句谚语千层意"。一、深邃的哲理美谚语是人们在显示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一、谚语谚语,是汉语里数量最多,运用很广,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国语》《国策》里,都引用了许多谚语,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里,也引用了不少有趣的谚语。谚语,是流行民间的俗言俚语,所谓  相似文献   

2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借景喻理的名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重视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言虽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