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逻辑或机制,深刻地渗透、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产业体系之中,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型的结构性障碍或困境。以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概念框架研究钧窑创烧以降到1970年代末市场化转型前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政治、市场对钧瓷技艺、手工艺人及整个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性挤压,也能感受到其强大的正面积极功用。只有通过更多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个案的充分经验分析,才能从学术理论角度更恰切地定位政治惊扰和市场窄化的适切边界,并使其成为革故鼎新的现代性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内涵丰富的美的内容、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圆融自然的信仰体系和善恶分辨的道德诉求,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借助社会学中最具本土化的"政治惊扰-市场窄化"分析框架,探讨现代性转型下版画传承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或障碍因素,将对这一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转型作为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是走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其转型的过程是批判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吸收西方先进政治文化不断整合的过程。对于政治文化转型的内涵、理据、目标与策略的关注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物和文化象征,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内涵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延和内涵上下功夫,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教育特色,实现"现代性"转型,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厘清现代化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现代性所指入手,通过分析文化和文化转型的概念及其特征,指出,对新疆的现实语境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关系的探讨非常必要。新疆的文化转型已经不是简单的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各种力量参与其中的融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公共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要对新生事物和文化现象投以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人生态度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活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诚实守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慎独自省“等优秀文化传统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后,日本曾一度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的启动,并迅速向现代国家转变。在这里,传统与现代性在大转变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比西方早期现代化复杂得多,具有更多的东方特色。而最终日本被错误的导向引入死胡同,使现代化发生断裂。通过日本现代化“政治转型”问题的分析,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日本现代化进程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神垕钧瓷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始于建国初期,到本世纪初发育成熟。通过对神垕钧瓷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运作过程的历史考察,可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风起的区域“名”文化或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性运作机制和运转逻辑,同时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框架。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主缺失的封建政治文化。"性善论"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其对宗法伦理思想的强化、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无限夸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个体义务片面强调,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重要原因。逐步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治文明新的跨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远,是历经数千年洗礼而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加深,文化碰撞也愈发频繁。充分的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德主刑辅”是儒家政治化的核心和精华,对中国传统政治化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儒家“德主刑辅”的政治化有着浓郁的教育学意蕴,使政治统治与教育教学结成紧密的联姻,一方面要求政治统治坚定地沿着“教育路向”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育实践始终体现“政治情结”。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儒家“德主刑辅”政治化的教育学意蕴及其现代性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性"实践的百年历史,成为探讨20世纪80年代从"新启蒙"到"文化寻根"现代性实践的知识资源与问题视域的逻辑起点。在"新启蒙"的"现代性"诉求中,文学书写与政治实践共同完成了对中国现代历史连续性、完整性的叙述,"现代性"的内涵始终处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启蒙知识分子"新时期共识"的框架之中。"文化寻根"作为"新启蒙"的逻辑展开,试图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挖掘以完成"现代性"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想象性建构,而"文化寻根"的困境,显示的正是"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中国"本土化"的"现代性"遭遇时难以规避的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13.
“德治”与“和”文化同为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颇具中国特色,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携手,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德治”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人对“和”的重视与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治”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筷子文化渗透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梳理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有关杠杆原理、压力压强和摩擦力的物理知识,据此提出教学建议,将其开发为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发展的积累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中国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能割断民族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又是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这决定了固守或复归传统文化同样无法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只能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正处于自我否定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以现代化的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坚持“双百”方针,着眼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生长与融合。当代新儒家认为传统文化本原圆满,外用不足,主张“返本开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演进过程,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路向选择在于大力培育公民的权利观念、法治观念和公共观念,而经济形态的转换、政治结构的转型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引致了这一路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泰勒认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教会、主体权利的法律观念、相对独立的自治市、中世纪政体的结构等是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形成的根源;哈贝马斯则认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形成的合法化主题"是"世俗化"、"理性的法"、"抽象权利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主权"、"民族"等五种要素的复合体.实际上,西方政治转型是经过一个从二元分离到一元同构再到二元分离的过程,在国家与教会的二元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进行,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造成极大冲击,这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我国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为发扬和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有效途径,使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只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因此,要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就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失,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偏差,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探索有效的路径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