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张良取履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共255年的历史.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
张良取履     
背景链接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左传》与《史记》是两部地位崇高、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史学著作。作为记录春秋时代天下大事的史书,《左传》因长于记述分裂动荡的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的大小战争,又被称为"相斫书"。在《史记》所记载的三千余年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与朝代的更迭,数百次的战争成为《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左传》、《史记》两部史书中的具体篇章,对比两部史书的战争刻画,并试对二者描写战争的异同之处进行提炼与概括。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96):17-18
<正>《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七年的历史。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生动﹑详细﹑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广阔的画面和历史进程。《左传》中委婉语的语体风格很明显,那就是"婉而有致,  相似文献   

5.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左传》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史书;因此,它关于战争的描写,多侧重于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大的战略部署及其战争中人的作用的描写;不像兵书那样,多侧重于战术、武器等具体作战技术的论述。这是《左传》描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是为《左传》作为史书的性质及总结历史经验的编写目的所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方面,《左传》的作者,表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在题材的处理、故事的叙述、人物的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才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所描写的《秦晋淆之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早期的公务文书,是和史官的记言记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史官笔下,它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而留传下来,给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我国史官建制甚早,据《礼记·玉藻》载,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周代天子的行动言谈都有史官为之记录,“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大概是继承的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但殷商史官的设置和记史情况已无史可鉴,只能从考古的发现中见其一斑。 根据考古发现,已知,我国原始的公务文书正是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卜辞是殷代王室特设的卜官灼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上的占卜记录。商代的统治者们,依靠占卜预知吉凶、决定行止,因而它的记录几乎完全是当时的国事档案。殷代的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所有的资料都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把档案编排有序地保存起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现已发现的卜辞,其内容多是有关田猎、祭告、征伐等王室活动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不乏作为公务文书雏型的国家文告,如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的载武丁时期的一则卜辞:“癸已卜,(青殳)贞:旬亡(囗卜)(祸)。王(囗占)(点)曰:(屮一)(有)(父布)(崇),其(屮一)(有)耒(艰)。乞(迄)至五日,丁酉,允(屮一)(有)耒(艰)  相似文献   

7.
《春秋》,是一本孔子所修的大事记性质的史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开启了私人著史的先例。《春秋》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242年间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至汉代被尊为《春秋经》。 《春秋左氏传》,也称《左氏春秋》,即《左传》,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为孔子的《春秋》作传(zhuan,解说)的。它所记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引诗、赋诗及与诗有关的记载很多,并且这些引诗、赋诗等有着奇异的特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真实地反映了那段盛行诗的历史,又使得《左传》这部史书富有诗韵,成为一部诗化的史书。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坛之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文论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第一部...  相似文献   

11.
史表在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历代正史大多缺表,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的《历代史表》填补了这一空白,以极少篇幅囊括尽可能多的历史内容,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思想和正统观念,并且开创了清代补表先河,极大地丰富了史书内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13.
史识是历史著作的灵魂,它集中体现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体现历史著作的价值与贡献。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是一部专题研讨史识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历史观念。柯林武德把历史学的主体与客观两方面归结为思想,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过去的思想与现在重演的思想之别而已。柯林武德这种历史观念是一种史识,尽管新颖,有某些合理性,但不确切,有诸多弊窦。许多历史事件单纯就是史事,本身不是思想,历史学家无从重构其思想。时代变了,时过境迁,感受与感情不一样,历史学家无法重演过去的思想。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学家去重演过去同一个历史事件之思想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结果,这样历史就失去客观性、真实性。碰到复杂的国际关系,涉及多国多人且时间跨度长的历史事件,历史学家无法去重演它们的思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刻与后代历史学家去研究它的时候有个时间差,时间距离是很关键因素。时间因素打破了历史学家用自己的心灵去重演过去思想的美梦。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论在史学实践中是不可行的。以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思想指导重构历史是当代最高的史识。  相似文献   

14.
唐代古文运动的繁荣与唐代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唐代改变了前代私人撰著国史的惯例,正史由国家设史馆编纂。唐代史学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史官地位尊崇,史学的载体古文因而受到推崇。唐代科举设立史科,也提高了史学的地位,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唐代古文家多重视史学,很多古文家曾任史官。  相似文献   

15.
南宋史家王称著《东都事略》是第一部系统总结北宋一代历史的著作,又是一家独断之学;既是本朝人记本朝事的当代史,又是灵活运用纪传体的典范。它在史学上的地位与价值在今天也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他着眼于社会与现实而研究史学之路,是足以引起我们认真对待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吴梅村诗歌的诗史特征,人们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吴梅村作品的诗史特征又与其史官心态密切相关,故研究吴梅村的史官心态,我们就能找到一把读懂他作品的钥匙。吴梅村史官心态的生成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8.
《经世大典》是元代编纂而成的一部政书,由于原书早已散佚,学界对该书史料来源与史学价值的分析探讨鲜有涉及。就现存佚文分析,该书史料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中央政府部门档案公文、元人著作与大臣献书、口头文献、前朝文献四类;其在研究元代典章制度、探讨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校勘元代史籍、分析元王朝与周边国家关系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而且还是一名成功的编辑家。《资治通鉴》是其主要的编辑作品。“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是他编辑书籍的指导思想,这一编辑思想由他独特的生活和政治经历所决定,并充分体现在所编书籍的内容、体例等方面。同时《资治通鉴》的成功也得益于司马光采用了科学先进的编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永平诗存》中的时事诗涉及到清军入关、太平天国运动、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自然灾害、官吏贪暴等社会民生方面的诸多细节,为研究清代社会生活情况、了解当时士人思想状态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历史材料。作者多站在维护王朝统治的立场上来描述和评论历史事件,但有时也能从儒家民本的原则出发,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这成为其时事诗中最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