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人崇尚什么样的生活,就会秉承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对于我来说,简单的生活,清简的语文教育,着实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由境界。周国平先生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同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清简"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清新的芳香,引领着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教育研究:走向复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通常有两种研究范式,分别称之为实证范式和理解范式。从存在哲学认识论角度看,两种范式的认识逻辑分别是"是"—"是者"与"在"—"在者"。然而,它们在"语言界限"和"逻辑界限"上都表现出了颠倒与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复杂事物只有通过复杂性理论进行研究。运用复杂性理论对教育进行再认识可以发现,这两种范式在研究中都存在着难以承受之力。鉴于当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存在不足以及教育活动自身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应遵从复杂性研究,做到把教育的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梅勒的真理观是建构在其时空观基础上的理论。在梅勒的观念中,事实可分为A-事实和B-事实,前者是时空依赖的,后者是时空独立的。梅勒的真理观就是指从偶然的A-事实中探寻到确定B-事实的一种求真过程,这使得他的真理观具备了一些不同于一般真理观的新特质:动态性、渐进性、历史性、语境性和综合性。在梅勒看来,"被显示"和"被告知"是获得事实和真理的两种途径,前者在时间和实践语境中行进,后者则藉由语言这种间接语境完成。而这些事实和真理必须通过"是其所是"和"得其所是"这两个"真向度"的检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托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成人教育工作,以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为定点做了"现代汉语使用状况"的调查。调查发现小城镇中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使用中存在语言分裂现象:语文教师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运用不成正比,语言需求和语言能力也不成正比。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普通话"成为主流,"现代汉语规范化"要真正有效实施,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从言说的自明性探讨言说的实质,认为语言与世界共有在先的逻辑形式,它们完全同型同构。一方面,简单对象的特定配置方式构成基本事态或事态,存在的事态是事实,事实的总和就是世界;另一方面,名称的特定结合方式构成基本命题,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得到复合命题,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而思想既是有意义的命题也是实在的逻辑图像。这样,作为思想表达的言说就是关于世界的言说,是作为命题的总和的语言图像世界;世界就是被言说的世界,世界依赖于言说。因而,世界必定可以被言说,言说必然是关于世界的言说。于是,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之内的是可以言说的,而且都能够说清楚。  相似文献   

6.
历经多年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形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观点:确定母语教育价值与定位;从语言学,解析"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语文教学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情感的发展目标";从汉字、汉语特点,"提升汉字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语言学、文学及教学论,提出"读写教学的本真"以及"读写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历史经验中,明确"我国的语文教育必须走中国的道路",要在继承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吸取世界先进教学理论,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语用教学中,"学"是逻辑前提,"用"是语用教学的推进策略。口语交际能力是积累语言运用、发展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口语交际教学,可以通过"发现、感悟、因袭、迁移、创造"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积极语用状态下感受语言魅力,敏化潜在语感,内化语用习得,把"学得"与"习得"相互融合、互为促进,最终达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语文"即"语言,"身体"是人经由语文通向世界的基石。在世界形态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身体可以分为自然的身体、社会的身体和超越的身体。三个维度的身体互为表里、互相冲突,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混沌整体。语文教育在走向现代化之时,应厘清三者的关系和分野,需要将身体外的因素打上"括弧","明哲保身"。基于此三种身体观的语文当是整体的、在世的与自足的。语文的本体论探究也由此"别开生面",着力于身体之间、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差别与裂缝。语文的本质是裂缝,诗学是到达语文本体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教语文30余年,我带着"学数学的语文老师"这个标签,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更新、升级,"数学"这个标签渐渐被替换成了"语文特级教师""中原名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对我而言,我最喜欢的却是一届届学生给我贴的小标签,它们以学生的视角、俏皮的语言,给我这个语文老师以最真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我对国学没有研究,因而对国学本身不敢妄加议论,仅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角度谈谈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在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话语范围中,我认为还是不要冠以"国学"的名义为好,理由有二:一是"国学"的成分太复杂,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不容易取舍;二是影响国学讨论的背景太复杂,扯一些与语文教育无关的东西不容易撇清关系。按我的理解,"国学"概念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国学仅  相似文献   

11.
林珊 《人民教育》2015,(3):41-44
真善美是不是过时了?中国哲学与美学讲究以故为新。心灵体验中的世界永远是新的。这使我有勇气与信念追求属于我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学。我所执着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学",其基本内涵是指:语文教学应当面向真实的儿童——儿童的感性、儿童的生活与生命,以语文课程的本体性任务为基点,以向善的人文情怀为方向,"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儿童的语文素养与真善美的人格素养,为儿童获得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真善美,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语文何为     
本期刊发的于漪、余党绪、张毅、张全民等老师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追问语文教育的本质,引人思索.张全民老师提出"语文何为"的问题,我特别有共鸣,这里记下一些感想,作为呼应.语文何为? 作为语言教学,语文的使命是跟随学生自身不断发展的语文能力,在学生的既有语言能力与无边广阔的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作为文学教学,语文的使命是与学生一起寻找以语言为载体的美,促进学生完成人格的自我解放.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之外安排任何目标,都是对语文的戕害.  相似文献   

13.
"耻"、"辱"用作动词时,"耻"常用作意动词,"辱"只用作使动词.但"耻"也有用作使动用的,"耻"的使动用法与"辱"的使动用法相同,两者可以互换.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的观点不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听说活动,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突出和强调了语言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注重语言训练呢? 一、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这里“能力”就是方法。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  相似文献   

16.
"世界"在汉语中的意义大部分来自佛教。"世谓同居天地之间,界谓各有彼此之别"。"同居"指示出我们是一种"共在",指示出一种时间性的空间维度,即这种时间性不是空洞的、线性的物理时间,而是伽达默尔所说的丰盈的时间;同时,我们所同居、交道的这个"世"也有着界限。在"界限"的表层之下,涌动着生命本身的"共通感",那种"万物一体"的"仁"。伽达默尔想强调的则是,"世界"作为一种融合的共同基地,乃是人们可以"分际"和"交际"的基础。它不仅仅跟我们的语言、言谈有关,更重要的是,还跟我们的意义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中不能自拔,却鲜有人寻求到解决途径,所以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呈现出两种极端现象:要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要么做架空式的人文分析,导致语文课不再像语文课。归根到底,这是由于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落。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启示我们要回到语文本身思考语文教育。本文是作者对其存在的"生活世界"的表达,语言产生于鲜活的生活形态,因此,语文教育也应该以生活的形态进行。语文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欧洲文明的特性,认为欧洲文明史的特性是作为进展的事实,这种进展的事实借着真理语言构造着文明,而这种真理语言的传统源于希腊精神。欧洲文明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继承了希腊精神。欧洲文明带给近代世界的政治文明、法律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是希腊哲学的现实展开。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是一种心智与情感的守望,更是一场生命和世界的相遇。在我看来,教育过程就是儿童与未知世界的一次邂逅,美妙与否,要看他(她)自己的兴致,也要看身为导游的教师的情趣。为此,我提出"发现语文"的理念。我赞同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语文阅读方面"引导—发现"的模式,并由此获得启发。但语文的内涵与外延远不止于此,无论在智慧还是情感方面,教师确实可能长期拥有优势,但绝不可能始终在所有方面一直走在儿童前面。我想,"发现一引  相似文献   

20.
侯精一 《中国语文》2012,(4):309-318,383
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南段人称代词"他"读上声与"我"、"你"同调,存在类推牵引关系。中段"他"读阴平与"我"、"你"不同调,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北段阴平与上声单字调合流,"他"与"我"、"你"也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存在类推牵引关系的南段地区属中原官话。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的中段、北段地区属晋语。本文依据近代文献及跨语言比较的资料,分析沿河地区第三人称代词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