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就是在作文批改后,教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遣词造句的匠心。采用反刍法,宗旨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辨微、悟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标题的反刍 文章的标题在讲评中为何值得“思”,这是因为标题与主题关系十分密切,正如眉目和灵魂不能等同一  相似文献   

2.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呢?就是在作文批改后,老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遗词  相似文献   

3.
留住童心     
反刍,是生物学的名词,也就是农民说的牛“倒嚼”。牛吃下食物,先到瘤胃,再到峰巢胃,然后回到口中咀嚼,再入重瓣胃,最后入皱胃。经过反复,粗食草料,变成可吸收的营养。人们读书学习知识,把它消化和吸收,也和牛的反刍一样,也须有一个不断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牛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即把草吃进胃里,经过初步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后,又将难以消化的草料从胃倒排到口里,进行咀嚼,再次消化吸收,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才能全部消化吸收,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掌握,必须反思,找出还未理解的地方,再深入探究,如此反复,直到掌握.显然,学习数学“如牛反刍”须反思.  相似文献   

5.
启发学生解题后“反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进食后,需将食物再吐出来,经过不断的反刍,把食物进一步分解消化,转化为能吸收的元素.学生解完一道数学题后也需要象牛那样“反刍”.通过对解题活动的回想,深究数学解题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6.
反刍阅读展开联想——《月光曲》教法新探□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教研室张云鹰一、撷取重点,反刍阅读。“反刍法”教学的特点就是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像牛吃草一样,粗粗进食以后,再细细咀嚼。即在学生初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把引导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科学 ,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语言能力的训练 ,还是文学素养的培养 ,首先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是学习的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的兴趣又从何而来呢 ?从“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来 ,从“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语文课堂上来。因此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广东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所作的大胆尝试 ,也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反刍是偶蹄目反刍亚目动物特有的一种行为:吃下去的食物进入胃里后,不直接被消化,而是再返回口腔里细细咀嚼。这是一种防御性适应。由于这些植食性动物食量大,天敌多,自卫能力不强,反刍可以使其用较少的时间吃进大量的食物,然后隐蔽在安全的地方把食物细细咀嚼、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9.
反刍现象:牛仔吃草时大吃大嚼,把胃撑得饱饱的,但是吃进去的未必就是已经消化的,在它休息的时候,它才把吃进胃里的草又重新返回到嘴里细嚼慢咽。这时候吃进去的草才算是自己的,可以消化吸收。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  相似文献   

10.
幼儿大多喜欢嚼泡泡糖。为此,应提醒幼儿;剩下的渣渣千万不能咽下去。因为泡泡糖是用树胶或者化学胶加上糖做成的,咀嚼后剩下的渣渣就是胶乳,人体不能消化。特别是幼儿消化功能差,如果咽下去,就有可能粘在胃或肠壁上,不利于消化和吸收,影响幼儿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考试的阅读量不断加大,题型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快节奏、高强度、大容量的教学风格成了许多语文老师唯一的选择。这种不断追赶教学进度的现象非常普遍,语文老师们因此身心俱疲。而反观学生考试答题的状况,可谓“年年岁岁错相似”,每一届学生易犯的错误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学生面对同一类题仍有反复“栽跟头”的现象。何以至此?笔者以为,我们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少了点儿“反刍”思维、“反刍”艺术。  相似文献   

12.
道德反刍现象的类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本是指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咬断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 ,然后再咽下 ,通称倒嚼。用于人 ,则比喻对过去的事物反复追忆、回味。以此观照道德生活 ,这种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道德生活中 ,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 ,经常产生道德主体内部的心理矛盾运动 ,进而对业已形成的道德进行反复地追忆、回味、琢磨、筛选。这种追忆、回味不是简单的不变的过程 ,而是在追忆、回味中通过再认识、再评价、再选择 ,从而达到一种新的道德平衡。对这种现象 ,笔者冠之为道德反刍现象。现象总是代表着事物内在的一定的规定性 ,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3.
<正>反刍,也称倒嚼,指某些偶蹄类动物将粗粮咀嚼后下咽的半消化的食物再次细细咀嚼再消化的现象,也可比喻对过去事物反复的追忆和回味。这种方式也可运用于教学研究中。对教师而言,教学研究源于课堂,应围绕课堂进行,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更应是自己的课堂。教师如何为自己的教学把脉,站在第三者角度多方位评价日常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备课工作正如人的消化过程,是咀嚼、体味、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就语文学科来说,“吃”即咀嚼的过程,是备好课的基础。“吃”就是“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各种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做出周密的安排。抓住备课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单元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模式。它是继“四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之后对语文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的成果。经多次语文交流与理论学习 ,特别是将广东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与我盟的“单元目标”教学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加以探求与自悟 ,对语文这门艺术学科 ,已形成笔者教学格局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邓月芬 《湖南教育》2002,(23):44-45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语文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自主与协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适应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道德修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它将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为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彻底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所谓“生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反动。过去,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口授、学生耳听。作为认  相似文献   

18.
牛馋吗?     
鞠赟 《小学时代》2008,(1):35-35
虽然牛吃东西时总是弄得满口唾液,但这可不是它馋流下的口水。牛吃草时,要先把草囫囵吞下,过一会又反刍,草回到嘴里再细嚼慢咽。而第二次咀嚼的时间很长,嘴里会不断产生唾液,由于唾液越来越多,就流到嘴外来了。  相似文献   

19.
二、“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设计说明: 1、“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针,采用单元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单元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导读、仿读、自读、检查、写评),每个步骤再分为三个课型(自练、自改、自结),它试图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指导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五个步骤将阅读与写作、学习与测试、课内与课外、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三个课型借鉴了反刍动物消化吸收的特点,符合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喻富强 《教师》2012,(19):56-56
语文,“语”语言“文”文章。有人概说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说话和写文章。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由此可见,“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写好作文更是学生综合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