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跃方 《小学生》2012,(11):52-52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小学作文批改耗费的巨大精力与所取得的微弱效果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老师,本文从这一现象入手,阐述了在作文批改过程中,老师在对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内容与要求,并依托动态的习作层次评估,重视对不同习作水平学生的肯定,将陶行知"因材施教"理论贯穿始终,努力提高小学作文批改的能效。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几经摸索,觉得分小组批改作文的方式比较妥当。其做法是: 学生四个人为一个批改小组,每人轮换执笔批改(执笔者不改自己的)。老师根据作文训练的重点和要求,提出批改要求。四个学生同时看作文,根据老师的要求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老师巡回指导。当学生在修改时,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每个小组四篇作文,一节课批改完。学生分组批改完后,老师收起来复查,然后评讲。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慢、差、费的现象,这和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结论化"倾向有直接关系。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借鉴黄厚江老师共生写作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以及对作文教学中经验同享的重要性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于语文老师老说,批改作文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老师批阅,学生并未参与作文的全过程。最大的弊端不仅在于浪费精力,延长了作文的周期,而且在于把学生摆在了被批评的被动位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已习惯于认同老师改过的地方就是有"毛病",没改的就是"完全正确",他们不加分析,不经思考,认为有老师做后盾,就有现成答案了。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学生作文的依赖性,导致了他们缺少深入探究,不需也不会做到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我们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又无法不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如何创设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马滨珺老师的这篇文章从生活与作文、做人与作文、多元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芹 《教师》2009,(11)
提起作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说不完的难处,道不完的"怨气".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又是语文学习中绕不开的火焰山.本文就如何让学生乐于动笔、善于表达,写出合乎规范的文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老师的难题。学生不会写,老师不好教,不少学生"背"范文,抄作文。怎样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教学生写好作文呢?本文试从真情实感出发,点燃写作情绪入手,激发创作冲动,借助语言表达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从而探究语文老师作文教学正确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凡是教过语文的老师多数都感到作文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以至于学生有"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的论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鉴于此,我们就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采取注意平时积累、实行开放命题、创设作文教学环境、把作文教学和语文课结合起来、教师多做"下水文"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胡编乱造。尽管老师从开头到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作文仍旧是干巴巴的。"凑、抄、套","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农村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见闻受到限制,课外读物较少,他们更觉得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一直是师生都很头疼的问题。学生写不出来,教师不知道如何教。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妨从"立体指导"入手,以影像引导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演绎,丰富作文内容;解读范文,让学生以多视角学习作文技巧,从而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掌握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孙伟 《现代语文》2013,(8):146-147
"一班作文一座山,压得师生气难喘。何年何月有尽头,不知上帝在哪边。"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痛,老师一改作文就头晕。试问学生一篇一篇作文的写,老师一篇一篇作文的改,学生的写作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学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就像是机器,老师让写什么就写什么,根本不考虑一篇习作能给学生带来多大效果。有些老师也不曾想过这个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怎样提高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奉命作文”,作完“交差”,敷衍了事.教师把一大摞作文收来,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学生作文斟词酌句修改成“满篇红”,大多数学生拿到作文只看一下评语和分数,很少去探究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自己的作文,结果是老师费尽心思竟然是前功尽弃。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不就能养成自己改的习惯了吗?这是终身受用的。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击中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培…  相似文献   

14.
正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怕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是一项"苦事"。尤其是小学生初学写作,就像刚学步的孩子,而我们的老师在学生作文刚起步时,在作文教学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好作文"定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恰恰忽视了学生的性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当然,要让学生写出才情并茂的作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长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在批阅作文时,我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遣词用句能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引领下的“校本教研”为我校提供了做不完的课题,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校本教研形式被逐一解决的。上学期我校在作文教学校本教研方面就尝到了甜头,老师们一直困惑的因没有统一材料指导学生作文的问题,被一一解决,并整理出十多万字的“校本教研文集”。我也由于不断地参与研究,逐人听课,讨论总结,因此对作文教学也有了更深入地理解。由于思考,新的问题又不断地出现在眼前,怎样找到指导解决想象作文的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一点线索构段组篇,让老师们通过教学掌握教法,举一反三,是我不断深思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看课例,我认为“看图编故事”倒是训练学生作文的切入点。这一课题一旦突破,不仅可以成为想象作文的范例,而且是写人写事,值得借鉴的模式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决定从三年级入手,自行开发教学课例,尝试着解决这一难题。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学生作文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也考验着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就必须从源头入手,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深度思维能力,倡导个性化写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树立学生强烈的"作文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刘银凤 《考试周刊》2011,(16):71-7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林梅 《教师》2009,(11)
"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本文我结合平时的教学,从素材入手,辅捉素材、积累素材、用好素材;在指导上把"运思权"交给学生;从作文评价入手,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差距这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  相似文献   

19.
<正>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以及学生作文时,如何让作文有"情",是老师和学生一直都追求的。那如何让作文有"情",让读者感动,让阅卷老师给分呢?首先,大家应该明白,作文就是用形式征服材料、使材料获得完美形式的过程,同时这材料中含情,这过程中渗透情感,只有这样,作文才是上乘之作。其次,要避免一味为情而情的现象。真挚的情感还不足以构成好文章。还要让这"情"有式,就如艺术的神奇在于形式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怎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曾经说:"真诚的文章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文,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注入情感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一、动之以情,于作文指导中激发情感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次作文,学生往往是谈文色变,一看到题目就觉得无话可说,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