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城(源城)到另一个概念城(目标城)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法隐喻理论是韩礼德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它的引进介绍,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对它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但是由于韩礼德论述的不彻底性和含糊性,语法隐喻在国内的研究远未达成共识.它不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而且在同其他理论如名词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等的关系方面都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3.
郭莹 《海外英语》2012,(21):224-226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被动句语法化进行比较。从语法化和语法结构体两大层面入手,分析英汉语被动句在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相似、相异、相关的语法现象背后的特征,发现:英语被动句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汉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则由于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帮助展现其句型特征。尽管英汉语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虽然有差异,但是在表达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上机理还是可以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还”最初是用作动词,隐喻机制和特定的句法结构导致其语法化,结果是副词“还”产生,首先产生的两个副词义项,是“重复”义和“转折”义。  相似文献   

6.
歌词的创作常常通过利用隐喻的突出优势,以音乐为载体将有相似性或连续性的事物展现出来,从而达到美好的艺术效果,给听众带来听觉及心灵的双重享受。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文歌曲歌词中的隐喻进行浅析,试图对其进行归类,并分析隐喻给歌词带来的独特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是用空间概念表征时间概念的认知基础;过去时的本质特征是距离性,包括时间距离、与真实性的距离;过去虚拟语气实质上是过去时态表与真实性的距离,用过去时表示非真实性是通过隐喻化和语法化来实现的,是认知域间转移的表现,即由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再到真值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罗茜 《文教资料》2010,(20):42-43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  相似文献   

9.
刘雨 《林区教学》2011,(1):61-63
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与比较后得出结论:虽然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即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都试图解答隐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两种隐喻理论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10.
语法隐喻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非一致性,这种非一致性是与典型的、无标记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的。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出于交际的需要或语用的目的而对语言系统做出非一致的选择,这便使得属于某一范畴的语言表达式边缘化,甚至脱离该范畴而实现非范畴化,非范畴化后的表达式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固化而直至语法化。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此对语法隐喻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法隐喻的语法化功能,并发现"非一致的选择"、"非范畴化"和"重新分析"等既是语法隐喻手段又是语法化的机制。因此,语法隐喻具有语法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利平 《考试周刊》2014,(73):82-83
名词化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法隐喻工具,在语篇简洁、语篇衔接与展开,以及语篇客观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正式文体中。  相似文献   

12.
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振彬 《培训与研究》2005,22(5):99-101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语法隐喻方式有助于意义的有效识解,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它增强了语篇的语义联系和关联度。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和讨论两大类型的语法隐喻,即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以期为语法隐喻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探求语法隐喻与认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窦颖 《文教资料》2009,(3):37-39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语法隐喻首先体现在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而作为语法隐喻的一个主要来源,名词化现象则是语法隐喻在词汇语法层次的表现。本文主要是分析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和发展及其名词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Halliday于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grammar metaphor)的概念,他认为名物化隐喻(nominalizafion)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名物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使之表达的概念意义浓缩为一个词。在正式的语体中,因为名物化具有囊括和浓缩的功能,可以使得意思在语篇组织严密,达到语言表达简练、客观、信息量大等行文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界普遍从修辞角度出发,将现代汉语的动词化及形容词化现象界定为词类活用现象。以语法隐喻理论为视角重新研究发现:“词类活用”现象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是概念语法隐喻认知机制的产物,该机制旨在使语句具有原一致式无法比拟的语言效果,将名词化隐喻中“级转移”现象范围扩大至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研究应从聚焦英语名词化的范围扩充至各种动词化和形容词化。  相似文献   

17.
对隐喻的研究有很多,迄今为止,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学术界对隐喻本质仍无一致观点。从目前的几种隐喻观,即修辞隐喻、语法隐喻、认知隐喻的理论起源及三种隐喻转喻的模式,探讨其内在关系,可看出,三者并不是孤立排斥的关系,其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不仅是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认识到了隐喻化与人类认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以历时的研究方法解构语言系统,追溯语言构建社会现实的历程,具有深刻的语言哲学意义.然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在启发人们认知世界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文章简要介绍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其理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展开探讨,最后提出对语法隐喻开展深入研究的意义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隐喻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学术上存在着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两大主要隐喻。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本文客观地从隐喻的本质、工作机制、语义特征对这两种隐喻进行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虽然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二者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