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而创新应当是实现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指标。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特别是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探究与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IT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T整合于学校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用系统科学理论作指导,构建IT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指标、IT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绩效技术等子系统相互联系、协调,构成多维的、非线性有机整体,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工业4.0时代,高等教育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孪生成为重要赋能技术,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高维度融合理念,构建数字孪生驱动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追求创新,保障数字孪生驱动下具有科技创新、技术发明、工程实现等能力的复合型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对营造数字化开放共享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角色嬗变、提高学生的数字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建设与数字技术脱节以及产教融合度不够等现实问题。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需要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以数字化开辟教育教学新形态,构建人才成长的运行和保障环境;加强产教融合,创设数字化时代“工学结合”的人才融通环境。  相似文献   

5.
程慧琴  石琳 《成人教育》2012,32(6):98-99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环境尤为激烈,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人力资源是先进的技术生产力.而作为培养现代化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所具备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改革进程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与重要价值极大.文章中首先指出了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其次指出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缺陷所在,最后提出了符合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下的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创新培养举措.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备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网络环境能为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环境,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创建自主学习环境,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教育的改革,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未来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有差距。因此,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阐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意蕴,从战略规划、教育对象、技术环境三个层面明晰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以技术环境为保障,以创新人才为支撑,提出统筹战略规划部署、做好育才引智用人、促进资源环境创新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教学是指施教者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以黑板、粉笔、教科书为主要工具的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与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设计行业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有较高需求。教育信息化2.0强调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此,对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应用型专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有着现实意义。以建筑设计专业群为例,对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应用型专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与路径进行探索,提出一系列实践方案,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正日益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历经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找到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实现了本科教育在发展模式和办学理念上的创新。作者结合自身所在学科,阐述了对于"构建研究型教学环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模式的理解,并就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出了相关对策,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索了研究型教学环境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数据和数字技术主导下的必然趋势,国家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提供方向指引,人才支撑和教育创新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提供有效保障,使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可能。同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适应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扩大服务对象、扩展服务边界、拓宽服务内容的必然选择。因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当顺应数字化浪潮,培养师生数字思维,赋能职业教育理念;营造数字环境,构建职业教育数字生态;提高师生数字能力,最终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只有具有重大创新天赋的人,才有可能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为现实的重大创新人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受教育经历表明: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中小学阶段充满卓越人文关怀的教育。我国现行公共教育体系尚未培养出重大创新人才,原因之一是公共教育职能在于保证公平和推进全民教育。标准化与过度竞争的培养方式,难以关爱到每一位学生。为此,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现有体系之外,增设一套以学生自由学习为基本特征的面向少数人的教育系统。新增体系旨在营造宽松和良性竞争的教育环境,开放个人天性,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正改变着影视的传播路径与产业形态,也对影视传媒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环境下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优化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完善服务体系,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影视传媒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转型趋势下,欧洲正经受传统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双重挑战.近年来,随着"工业4.0"的提出和计划实施,为破解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字工程师短缺问题,欧盟及欧洲各国相继出台数字化战略.相关报告提出通过统一数字化能力标准、创新数字化学徒计划及培育数字化教育生态,构建工程师全覆盖的数字教育体系,培养具备数字化能力的工程...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综合型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 ,转变教育观念、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为目前所必须。建设面向 2 1世纪的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本文旨在结合我校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实践 ,与大家共同探讨大众教育时期综合型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大学的建设和应用,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就如何创新观念,去积极顺应这股历史潮流,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人类将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目前,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新的教育热点。它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最佳抉择。在此环境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研究。以下为本人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是培养数字化人才、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社会属性的培养者、海量知识资源的筛选者、加强德育工作的坚守者、发展思维能力的创新者,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和造就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和关键性问题.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要培养各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有赖于创新教育.江总书记在<谈话>中提出的"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是强调了新时代教育的创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