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孝经译注>为其作详细注解,这在弘扬孝道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很有意义,但个别训释有失偏颇,如因,丑、复等.经过考察发现,"因"当释为"凭借",而非"由于"; "丑"并无"卑贱"之义; "复"意为"再、又",而非"重新".  相似文献   

3.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孝经》在两汉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经》在两汉时代,经过文本阐释和社会传播,与政治措施相结合《,孝经》传播广泛政治化《,孝经》思想逐渐社会化,孝道成为家庭伦理核心、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等,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晚末,其背景与地理环境是文化积累较少、宗法伦理关系薄弱的泰国,然而该书特别重孝,从现存典籍看,它不但第一次征引<孝经>,辟有"孝行"专览,而且从孝道出于人性、孝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治国之本,强调君、臣之孝,提倡孝教,践履孝敬,严惩不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吕书论孝,上承先秦,下开汉代"以孝治天下"、征引<孝经>之先河,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杨佳 《考试周刊》2015,(30):15-16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然篇幅最短,内容最浅,却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关于"孝道"的问题上重视程度与理解方式存在差异,由于中国今日社会与古代封建社会对"孝"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在将《孝经》进行英译时,教师应采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孝经》所阐述的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启迪作用,更需承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用崭新的观点和恰当的翻译技巧,实事求是、公正公允地将中国孝文化精髓传播到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7.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概念,历代君王多倡"以孝治天下",同时孝道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头",可以看出孝道思想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地位。《孝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儒家孝道思想的著作,《孝经》在其成书之初便取得了"经"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但是在先秦时期有著述不留名的习惯,致使许多先秦的著作不知其作者是何人。《孝经》亦是如此,对于《孝经》一书的作者前人和时贤从各自的角度做了大量的考辩,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孝经》的作者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8.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概念,历代君王多倡"以孝治天下",同时孝道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头",可以看出孝道思想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地位。《孝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儒家孝道思想的著作,《孝经》在其成书之初便取得了"经"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但是在先秦时期有著述不留名的习惯,致使许多先秦的著作不知其作者是何人。《孝经》亦是如此,对于《孝经》一书的作者前人和时贤从各自的角度做了大量的考辩,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孝经》的作者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之首德。《女孝经》规定了女子孝道的责任范围及道德规范。唐朝以后,《女孝经》成为民间教育女子的重要修身教科书之一,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女子教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女孝经》中关于传统女子孝道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对现代女性孝道教育与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儒家思想家论述孝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述的是入世之孝,认为孝有差等,主张移孝于忠,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立身之道。《孝论》是佛家思想中关于孝最系统的的论述的著作之一,论述的是出世之孝,认为孝无差等,主张移孝于戒,是社会上每个人的守身之道。  相似文献   

12.
婆媳关系是孝文化建设的难点,既有历史文化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新的时代因素。文章主要从新旧时代、农村与城市、中老年与中青年这三组婆媳关系来分析研究。婆媳之间最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彼此理解宽容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上慈下孝”的关系,其中有个先后及付出与回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南朝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对“孝”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融合了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秩序,是先秦儒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家庭伦理也在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新型的家庭伦理不仅要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而且也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孝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孝"的观念产生,在先秦时期"孝"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汉时期"孝道"变得政治化,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被异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在师范高校推行孝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必须重视对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围绕着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挖掘孝文化资源。注意师范高校孝文化建设中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加强孝文化研究的时代意识和学术引领,努力培养师范生孝文化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孝道发展演变的极端化过程和表现,并对此进行了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分析。对防范当代孝文化建设中极端化倾向提出了几点思路:正确认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消除子民心态;发展经济,给孝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首先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王朝.汉朝以孝治天下,既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积极寻求的结果。为了使孝能够更好的为统治者服务,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孝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目中,从而使孝从原来的家庭伦理道德扩展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伦理支柱。  相似文献   

20.
为保江山社稷永固,汉代统治者奉行以孝治国的基本方针,通过设三老、授王杖、赐衣食、免赋役、宽刑罚、举孝廉等措施大力推行孝道教化,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孝治就此成为保障历代王权稳固的基石。参考汉代以孝治国的各种制度,对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解决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