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词汇分布各有特点 ,词汇的文化负荷也不容忽视。因此 ,词汇的汉译英中既要在表达方式上“入乡随俗” ,又要确保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不致缺失。译者对双文化的领悟与感应能力以及运用双语的实际能力是翻译成功的关键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红梅 《文教资料》2007,(5):171-172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兼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从而达到了其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浮生六记》中有很多词汇都承载了文化信息,而如何处理这些词汇,对于翻译这类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文中文化承栽词处理的评析,说明在中国文学作品汉译英的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保持译文流畅的基础上,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才能最终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何超彤 《现代英语》2023,(12):106-109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典籍的外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面貌。文章选取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字词、句式和文风等方面的运用,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的英译质量产生启发性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负载词则是大量承载着文化现象或者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文化任重道远。该文将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对书中文化的负载词进行实例分析研究,梳理其中的文化现象与翻译困境,评析林语堂在文化翻译方面的贡献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如何将异质文化再现是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翻译难题出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探讨中国文学中异质文化外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小亚 《海外英语》2014,(13):126-127,148
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对发展翻译事业,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意义重大。基于直译(音译)、直译(音译)加注释、直译(音译)加意译、意译、省译五种翻译方法,该文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五类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林语堂针对每种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顺地道”一直是许多学者对文学翻译的要求。但文学译文的语言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的地道,相反,其语言既有规范地道的译入语成分,又保留了原语的一些特点,是一种独特的第三类语言。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也不乏“第三类语言”的存在,这说明第三类语言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大力提倡在文学翻译中使用“第三类语言”,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14.
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向英语国家的译介是由林语堂和英国汉学家ShirleyM·Black完成的。本文以《浮生六记》译介本为对象,对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了林语堂是如何翻译传播<浮生六记>中的传统文化的.<浮生六记>的传统文化融入在其它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中,译者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关注互文性,把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对翻译实践工作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邝文霞 《考试周刊》2012,(23):15-17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内涵。文学作品中通过句式结构的错落组合及声音修辞的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音乐特性,是文学作品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的深入分析.分析了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巧妙借鉴语音修辞、对偶句式、叠音字等策略,将原文通过句式结构变化和叠字营造的音乐美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浮生六记》林语堂、Black、Pratt & Chiang、Sanders四译本为例,在语料库检索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四译本中报道动词的英译情况。结果发现:1.各译本基本采用“以词译词”的处理方式,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零翻译、整体采取间接引语转述等方式;2.各译本之间在报道动词英译处理相似度、译词丰富度、译词句中位置、译词倒装情况、译词前后内容增减上,总体呈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3.林译本在整体采取间接引语转述的处理方式、译词倒装情况等一些细微方面,与其他三译本有所不同;4.本研究在报道动词译词句中位置、译词倒装情况等方面,得到了与前人研究结果、研究主张不太一致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一对中国夫妇恬淡而可爱的生活。此书的译成是早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出现的实践性的跨文化交际成果,该成果源于译者独特的价值观和翻译观,且无论从其交际内容、交际层次还是交际作用上来分析,该译本都可谓是实践性跨文化交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