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2.
演示·探索·类比——“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三环节石家庄热电厂学校耿建旭“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几何课的一个转折点,它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发展,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长方体是最基本的形体,通过认识长方体,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  相似文献   

3.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并应用观察法、实验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第一小节的内容,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而长方体的认识作为研究立体图形的起始显得尤为重要。往年学习这一内容时,我都会结合教材“试一试”(如图1)的内容,提前为学生准备8个长方形学具,让学生先想象,再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以前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和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获得有关图形特征的深刻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据此,制订教学目标如下:回.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培养空间观念2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23.…  相似文献   

8.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长方体和正方体”属空间与图形部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最基础知识,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概念。不可否认,计算教学是第一,二学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切忌将计算作为本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棱”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几何教学中运用直观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师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通过观察、手摸、口述,得以充分感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长、宽、高等各部分的名称和特点。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利用教具、学具认识计算每一个面有关棱的名称,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印象,直至呼之欲出。以上的直观演示,公式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最初的空间观念,掌握计算方法,起了十分积极的辅助作用,有如初学走路的童孩得到辅助用的“拐杖”一般。但是,也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长方体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体积与容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以及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 (试用修订本 )第一册“认识图形 (一 )──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区别和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知道它们都有六个面。   2.通过摸、看、想、说、拼、数、比等多种活动,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感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序观察,正确辨别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难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观念。…  相似文献   

14.
“摩擦力”是力学概念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贯穿初高中物理学习。运用学习进阶理论,以板块模型为进阶主线,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态度,有助于初高中衔接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能识别、判断长方体(含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看书学习、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初步的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学生说出图形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长方体的认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数第十册第二单元),是空间概念由二维向三维发展的转折阶段。如何引导学生由原有的面的认识过渡到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力求使三维形体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从而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鉴于传统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不利于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弊端,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动手操作,逐层深入,以丰富学生对长方体的认知,使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发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