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入世精神。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智慧。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儒家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通过接触过福堂创立的缺口教学理论体系及其实验,我深深感到:缺口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高度,实现了人文思想的大飞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这样说,缺口教学恰恰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个“生命”…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和对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一、新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的“…  相似文献   

4.
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其中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内核。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上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文化的层次上看,课程文化应正确对待知识、技能和智慧,立志塑造人完善、自由的心灵,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课程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和而不同”,防止顾此失彼与“重硬轻软”,处理好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何恩鸿 《师道》2006,(1):18-19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学生”这个词,它太冷漠,我喜欢用“同学”,或“大家”,或“我们”;在教学中,我主张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审美情操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人格的可贵,而不仅仅是追求一技之长。很欣赏一个观点: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之一,语文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很欣赏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很欣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语文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人的言语动力寓于“言语生命”“诗意生命”之中,其心理根源是想象力、游戏精神。 想象力本是人的生命的特征和智慧的象征,是植根于人的生命基因、生命结构之中的。就跟一棵树只要伸出了胚芽,无须教它怎样成长自然就会抽枝长叶一样。从认知的层面看,想象力与儿童思维特点有极大的关系;从精神的层面看,则同样与儿童期的审美感知和“游戏”有关。游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对自身精神发育的一种成全方式,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首先是对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养护。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价值观。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和对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一、新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  相似文献   

8.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质野情浓的文化元素促进了中国文论生命精神的张扬,“野”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是文人实用思维与诗性追求的融合、凝聚。礼乐文化的人性化育功用束缚了文人自由精神的抒发,“野”不仅标榜着一种生命精神的高度,也是文人自由天放的人文品格的集中反映。由单纯的宇宙自然向人文本体转换,“野”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世俗、体悟宇宙的文学批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窦桂梅 《广西教育》2010,(7):25-26,41
一、主题教学的确定与界定主题教学的“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发现和精神成长。基于以文选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材体系,主题教学立足于文本之中,从文本中挖掘出促进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的核心“主词”,即主题。这里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一定与生命体验有关,与精神成长有关,与生命意义的丰富有关。由此看来,主题不同于某些以“主题单元”编辑的教材中类似的话题——它们仅从内容上加以归类,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人的高度异化,使拯救精神成为人的最重要、最迫切的内在必需。只有感性和理性平衡发展,人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家园,世界才真正向人敞开,人的存在才有深度。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它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仰”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于一个时代的整体人群而言,亦如此。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础教育改造中的理论与实践依然存在着隔离,理论凌驾于实践之上,实践中的改造就只能望文生义或依循惯例。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体精神中的“主体性”、课业负担中的“负担”,这些基础教育改造中的基础性问题,在实践中正不同程度地遭遇到误解、肢解甚至异化,它们迫切需要澄清。从实践者立场出发的解释认为:基础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它扎实但无须精致;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它关注全面性和普适性但不局限于掌握;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它是自尊的和被尊重的人的生命活力;课业是具体的,负担的实质不在于具体而在于担负者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事业是我国文化、科研、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其他事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主要是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每一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首先需要物质形态与精神产品这两者高度统一协调,避免“单一”的存在、发展。而它的工作的效益性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与难以估量性,所以应以真正的服务性为主。图书馆事业的作用,不但会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也深深地感染、规范着图书馆人。 图书馆事业的特点之一是:物质形态与精神产品的高度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15.
1.让课程追随每一个学生。追随学生的心灵。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是独立的人,但又是不同于成人生存状态、生命特征的人。我们必须从精神世界、生命高度来认识学生,来改造传统的课程,重新定位教师的任务与角色。我们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自主教育”研究,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心灵得以开放、舒展。实施“交往式”课堂教学,把呆板的“秧田式”课堂教学空间组织形式改变为  相似文献   

16.
吕敏 《辽宁教育》2022,(18):22-24
<正>葫芦岛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53年,是一所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学校。近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下,确立了“做‘润泽’生命教育,培养有温度、有深度、有风度、有高度的文明少年”的办学思想,把“润泽”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翠翠: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大化的内涵,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翠翠身上具有“天人合一”的性灵,展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生命自在状态。她身上还具有一种非人为、未加粉饰的本然状态,即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品格,表现了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自主状态。翠翠这一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凝聚着作者向往的生命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不妨尝试用诗意的视角。让传统德育由“有意义”向“有意思”转变.力求既关心人、感染人,又温暖人、有人情味;让德育由“嘴上说”向“脚下行”转变.把“大道理”与“小节目”,“大主题”与“小活动”有机结合.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做好小事情。从关注学生“一阵子”延伸到“一辈子”.做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更要有高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是流动的空气。它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者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母语教育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给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人生应该有三种生命,即本体生命,才智生命和道德生命。本体生命是人的载体,提供了一种可能;才智生命、道德生命是人的精神和灵魂。一个精神与灵魂富有的人才有圆满的人生,才是一个内心富贵的人、幸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