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结构进入了深刻的转型时期。从知识社会学和知识分子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转型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促成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分化,改变了不同知识系统的中心一边缘格局以及知识分子的精英结构与社会  相似文献   

2.
电视一经产生 ,就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当前 ,恰逢中国社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大众文化方兴未艾 ,在这一特定时期里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必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功不可没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电视媒介的特点在于它冲破了文字符号的限制 ,使文化通过声音和图像得以传播 ,这就大大扩展了受众面 ,因为不管是谁 ,也无论其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和图像与文化接触。因此 ,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成了中国老百姓非常普遍的一…  相似文献   

3.
金桂兰 《兰台世界》2011,(11):12-13
近代绅士阶层是一支流动性很强并分化迅速的社会力量,它的流动性和分化是近代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容。近代绅士阶层的流动和分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绅士阶层是一支流动性很强并分化迅速的社会力量,它的流动性和分化是近代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容.近代绅士阶层的流动和分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昊 《湖北档案》2011,(3):11-13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的巨大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是新旧体制磨合、利益分化重组、文化冲突碰撞、价值取向多元等各种矛盾的凸现期,是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尽管各国、各民族转型的具体方式不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主要指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文化。传统档案文化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深厚土壤之中,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特征、特点和内部结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特质和发展水平决定了传统档案文化的特质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赵宏 《大观周刊》2012,(46):33-35
紫砂壶的制作不始自明清时期,但却于明清时期兴盛起来。其根源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体系自明代中晚期出现危机以后,封建正统秩序沿袭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出现危机的老例,以隐选文化应对,而饮茶正是隐逸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时代的不同,隐逸文化的方式不同,饮茶的方式不同,因而茶具也就有所不同。紫砂壶把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追求”壶井”的境界演变为一种更为直观的形式,直至清代成为单纯卖弄形式因素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知识自由源自于美国,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信息权利、文化权利,在美国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中,她为美国图书馆协会维护美国公民合法的信息权利,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维权依据,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知识自由于本世纪初传入我国,因其内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所认同并接纳。知识自由的国内输入,不仅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发展契机和理念导向,也成为了一种新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尺度,对照这样的标准,现实中我们还存在着哪些差距与不足?我们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制定何种策略,来缩小差距,实现知识自由中国本土化的改造,对此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9.
李铁锤  王莹 《新闻知识》2007,(11):33-35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再现媒体,中国电视文化既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一方面,可以从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来观察和阐释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语境。这就决定了电视文化必然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演变和转换。  相似文献   

10.
彭绍骏 《大观周刊》2013,(9):9-9,22
亨廷顿认为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过渡,是因为权力总量发生了变化,更多的社会力量卷入到权力关系中。在晚清中国,汉族官僚集团势力的壮大,改变了清朝统治阶级的权力构成;绅士阶层介入中国传统的政治体系推动着传统政治的转型;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参与到政治变革当中,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社会力量。官僚、绅士和知识分子都使得晚清中国政治体系的权力总量增大,从而促使传统中国政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刘婧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09-210
中国的传媒文化主要是吸取了西方文化管理的精髓,同时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传媒文化的扎实基础。中国的传媒文化管理具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而要想实现传媒文化的卓越、快速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的文化的体现,对于传媒文化来讲,外在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注重传媒人物的外在形象,并借此来增强传媒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责任。并且还要注重传媒人对其职业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以此来体现内在的重要性。本文就传媒转型时期管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主要指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文化。传统档案文化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深厚土壤之中,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特征、特点和内部结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特质和发展水平决定了传统档案文化的特质和发展水平。本文对十年来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的文化研究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是向着文化研究的转变。理性、知识、真理、意义都隶属于一定的文化。因此,不同的文化领域、地域、民族、社会有着不同的合理性标准;知识或其理既是信念或陈述同实在的某种关系,又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识;一切意义都是人的意义,都是文化意义;这里的人不是现代哲学的主体,而是文化世界中的行动者。哲学的文化转向牵连着西方文化的危机,对于这种危机,当代西方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每次上网看新闻,总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呐喊,每个人却又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不满,每个人又都不知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争论是每天新闻的主题,而社会就在这种争论中停滞,也在争论中被割裂。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让人群阶层化,阶层利益化,利益多  相似文献   

15.
李欣 《新闻前哨》2003,(9):67-67
90年代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大大改善了我国的文化结构与传播环境。市场经济原则的确立,加快了当代文化转型的进程,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尊重。近些年来盛行的格调轻松、气氛活跃的电视谈话节目,就很受市民阶层的欢迎,有些名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日趋低俗的现实出发,对大众文化进行了两点论分析,着重分析了它的价值失落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文化的未来将是体现生存意义的高雅文化的复兴,但是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将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态度应当是:面对现实、立足引导,尽量减少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这种积极引导应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媒介文化选择的第一个原则。本文对人类文化发展作了历史性的考察,并从现实的人类生存危机出发,提出了全息文化的构想。作者认为,任何文化都具有优势和缺陷,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只有综合各种不同文化的优势,创造全息文化才有可能寻找出一条人类共同生存下去的出路。从这个大的命题出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媒介文化选择的第二个原则应该是全面性。本文最后论述了大众文化工作者提高文化素养的决定性意义。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对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对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文化素养和如何提高文化素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站在现时代的立场上,作者批评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旧口号,提出了“文化就是力量”的新口号。  相似文献   

17.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忧虑的笔触,描述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呈现的状态与危机,即传统音乐精神和原生态音乐的缺失。同时又分析了中国音乐文化应保留并发扬的东方特有的音乐思维和感悟方式。最后,探讨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下生存的方式与出路。  相似文献   

19.
青年教授李宗桂的新著《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当代出路的专著。作者以现代文化发展为观照,以新型文化体系的建构为追求,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历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解析。作者考察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文化批判思潮和文化重构理论,以及港台、海外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种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这个公共教育平台、分享社会知识资源是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保证社会各阶层获取知识权利的均等,是我们推行民主政治的体现。知识公平思想、社会求助思想在古代社会就已经萌芽。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君子”,即素质教育。先秦子书《管子》对社会救助有系统的论述。古代先哲们追求知识公平和弱势群体救助的思想与实践,不仅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且对今天的弱势群体的图书馆知识援助也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