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互联网发展30年以来,网民从单纯的上网用户,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到今天已经成为互联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网民。考察30年中国网民发展历程,就是考察中国民众的变化过程、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本文基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以年代为阶段划分,从网民群体的视角,深入互联网的每个阶段,梳理每一年代网民的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分析各个阶段网民的群体画像,结合法律、科技、社会等多个视角洞察中国网民的演变。即:1990年代互联网资本热潮激荡下,先驱网民绽放理想与激情;2000年代网民逐渐成为互联网主体,开启大众化进程,弥合性别鸿沟;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爆发,迎来全民上网时代;2020年代大规模同时在线,引爆智能物联新阶段。本文认为,中国互联网的过去和未来,为人民,更靠人民。无论是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拓展和国家软实力提升,抑或网络时代的治理现代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网民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将是真正决定性的力量。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相似文献   

2.
王梦瑶  胡泳 《现代传播》2016,(4):127-133
当前,面临经济全球化与恐怖主义威胁的国际局势,世界互联网展现出复杂的发展状态。作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因深度介入历时近四十年、至今未已的中国改革进程,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在改革进程的不同阶段,发展出不同的功能与形态。本文旨在勾勒1980年代以来中国互联网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剖析其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的沿革变化,以及背后的因果机制,以期重新理解当下的中国互联网。  相似文献   

3.
中国互联网经过30年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科技格局和全球发展版图,具有独特的全球史视角的研究价值。我们基于布罗代尔“中时段”的“社会时间”视角,全景式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互联网30年。对标全球技术变革周期,以年代为阶段,划分为1990年代Web 1.0阶段、2000年代Web 2.0阶段、2010年代移动互联阶段和2020年代智能物联阶段。通过梳理每一年代的标志性事件、技术,展现商业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进程,分析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与特点,理清中国如何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深化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凸显互联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通过比较美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解析中国互联网如何演进并驱动全球格局之变,并从全球技术、传播、资本、社会和地缘政治等层面总结中国互联网的世界性影响,展现数字时代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径。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中国互联网需要进一步超越固有的“14亿人思维”,而要以新的“80亿人思维”推动全球化进程,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当下,人类互联网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性抉择。在这一关键时刻,回顾互联网50多年的发展历程,寻找互联网初心,总结互联网精神,显得格外重要。2022年11月6日-7日,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的互联网历史研究专家在乌镇以“线上+线下”的形式汇聚一堂,展开互联网史学术研讨。来自美国的马克·韦伯(Marc Weber)、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杰·豪本(Jay Hauben)和伦达·豪本(Ronda Hauben),来自欧洲的本·西格尔(Ben Segal)和哈肯·维姆·莱(Hakon Wium Lie),来自韩国的全吉男(Kilnam Chon)等当今互联网历史研究的关键学者,是创造历史和参与历史的互联网先驱,代表着当今世界互联网历史研究的重要力量。来自中国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以及“中国互联网30年”专题研究成果,与美国及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各大区域的互联网史研究成果,共同汇合成一幅全球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标志着全球互联网史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互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闵大洪 《传媒观察》2022,(12):25-29
把互联网史的研究目光放宽投远,无疑是研究者不断努力的方向与追求。本文提出中国内地(大陆)的学者今后的研究范围应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互联网,台湾地区互联网,以及海外中文互联网。本文简要回顾了全球中文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域及市场的特点,相互间的联系及影响。随着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商业等诸多因素对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互联网史研究今天面临着三大挑战。期待国内外众多专业机构、学术团体和研究者个人构建起大格局的学术共同体,突破制约互联网史研究的种种屏障及难题,书写互联网史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作为信息革命的代表,互联网从阿帕网(ARPANET)诞生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几十年发展演变,今天已经构建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连接与交互网络。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每个人都可以跨越时空局限进行实时交流与合作,大幅提升了群体沟通协作效率,进而改变人们工作、商业以及社会活动的组织运营模式,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阶。以全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技术底座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技术初见成效,下一代互联网的成熟与应用,将给信息传播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7.
走过十多个年头的中国商业互联网,正在迈入新的里程。SNS、微博一派繁荣,无线互联网方兴未艾,三网融合酝酿着新的格局,电信运营商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每个人都想知道,互联网的未来主流会是什么?答案是个人化。  相似文献   

8.
<正>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赋予互联网以“第四媒体”的概念,今天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互联网“已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理所当然受到我国新闻传媒的关注。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ARPA网在  相似文献   

9.
许晓婷 《今传媒》2016,(8):85-86
如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不仅参与并型塑着个体的日常生活,更带来了人类商业的新变革。场景理论的提出,为考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连接模式开启了新思维。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的连接,人与商业的连接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从人与人的连接、人与商业的连接两方面,剖析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所可能发生的连接模式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文网络媒体是全球中文网络媒体的起源。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留学生创办华文网络媒体为今天海内外中文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今天的中文互联网都可以从当年的留学生电子刊物、网络论坛、网络兴趣小组和网络文库中找到雏形。  相似文献   

11.
从基础设施视角重新书写中国互联网30年的故事,重新思考运营商的定位与使命,有着特别的意义。互联网发源于通信网络,运行在通信基础设施之上,在互联网的发展中,通信运营商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互联网的叙事中,通信运营商经常处于视野之外,甚至常常处于互联网的对立面,两者关系特殊而微妙。在电报和电话时代,运营商是时代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在技术创新进程中动力不足,甚至成为创新的阻碍者。随着5G时代全面到来,ICT全面融合,运营商越来越置身于整个互联网和网络治理的中心位置,在进军6G的进程中,其角色定位将更关键。成为创新的引领者还是阻碍者,是运营商历史故事的主线。创新既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未来的通行证。其新的历史使命是: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走出垄断,走向开放竞争和业务融合,重塑创新价值观,为中国未来的数字化与全球化进程提供创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中国互联网超常规模的创新扩散一直是西方学界津津乐道的议题。不同于传统上聚焦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情况的测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视角切入,将技术的创新扩散视为一种意义整合的社会过程,并围绕特定事件与案例重访了1987-2003年间关于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叙事。研究发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生成出诸如"盗火""信息高速公路""知识英雄""第二人生""广场""江湖""家园"等多种隐喻。其背后是国家政府、市场经济、网民群体、国际势力等多元行动者在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复杂互动,并且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纽结点"缝合了诸隐喻之间的裂痕与间隙,使隐喻体系保持了整体的连贯。以上也揭示出早期中国互联网在全球与本土、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体之间所形成的微妙平衡以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1月央视新闻《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播出后,围绕互联网思维的发问层出不穷;201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一时间又引爆新一轮热议。而这两个词描述的就是泛互联网环境,未来互联网就是生活已经触手可及。对于媒体人而言,必须要尽快超越固有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才能走出困局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4.
维基解密事件震惊全球,数十万份的美国秘密文档被放置在网上,给美国外交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而其影响的深远及后置作用更加引发国际关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出版《大趋势》,对未来世界作出十大预测,现在看,基本实现了。其中,全球化与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尤为凸显。这项起源于美国,60年代用于军事,从1984年才开始正式用于民用和经济的技术,经过20多年爆炸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像空气和水一样,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互联网渗透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力量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相互角逐,各方的权力差呈现不稳定、不均衡的变化。档案作为客观对象,探索互联网对档案权力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档案部门及时把握时势、调整自身定位、做出相应变革。[方法/过程]通过思辨法阐释档案实体权力与档案软权力的概念及其关系,指出互联网赋权打破官方叙事、网络安全威胁档案证据力、海量数据冲击档案地位是互联网时代档案权力解构的三大原因,并从话语层面、资源层面剖析互联网时代档案权力初步重塑的表现。[结果/结论]认为档案权力重塑的三条路径是:让渡部分权力融通对话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知识服务、整合档案数据驱动行业变革。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2020,(1):42-43
背景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演讲,深入阐述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首次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关切,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为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2019年10月20日,习近平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强调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广播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保持其在声音内容生产上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应该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思维,遵循新模式下的传播规律,对媒体定位、受众特征、创新制作、收听体验、反馈渠道等层面进行重新认知,真正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优势与优势的相加,进而最终实现广播媒体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人类记忆与动物记忆的区别在于,人类创造了完善的记忆媒介系统,实现了记忆的外化,从而突破了个体记忆的时空限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记忆媒体,正在改变人类的记忆模式。在个人记忆层面,不仅存在对互联网记忆依赖的"谷歌效应",而且搜索引擎明显拉高了个人认知自尊。在集体记忆层面,网上虚拟社区为自传记忆的强化提供了便利,但强化效果仍值得商榷;搜索引擎技术扩大了人类的有效认知范围,人们的认知和学习已经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依赖于功能记忆的引导,但互联网时代的集体记忆仍然是一种社会建构,一种全新的对集体记忆的宰制方式正在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要分析了互联网军事信息资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了军事信息管理工作信息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并就如何开展互联网军事信息管理工作应对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古镇形象的认知也伴随着互联网的渗透而发生变化。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文化古镇形象传播的观念与方式都必须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