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教师”角色建构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小学教师角色实践和探索的终极目标。基于对课改理念变迁、一线教学经验及教育发展追求的研究,积极走向公共性是新时代“好教师”角色建构的根本向度。在课程变革语境中,考察三个课改时代的理念变迁发现:“好教师”经历了从“知识人”到“对话人”再到今天“公共人”的流变过程。在教学活动语境中,一线优秀教师成长经验也证实:“好教师”群像表现出积极走向教师角色公共性并涵盖其自身个体性的成长特点,既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也包括人格、精神、心灵,甚至生命。在教育发展语境中,新时代“好教师”成长需要追求鲜明的公共性内涵,包括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精神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本分析法分析张伯苓、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和陈寅恪五位民国“大先生”的人物传记,梳理总结出民国时期“大先生”的四大特质:师德、品格、治学和教学特质。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新时代“大先生”的内涵,而且对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先生”重要论述、培养数以百万计教育家型和“大先生”型教师有重要的启示:高校应适时改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政府应建立教师成为“大先生”的保障机制;高校教师应做好师范生的引路人;师范生应具有成为新时代“大先生”的心向与行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下,通过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有声、有形和有温度为切入点,探究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构建“1+N”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实践性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新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推进民族复兴,优先发展教育。新时代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和任务,教师应该有新的担当和追求:既要力做“四有”好老师,还要争做“大先生”,成为学生的“示范”和社会的“模范”。大先生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好老师,是德者、智者和能者,有“家国情怀”的大人格、有“行家里手”的大学问、有”教书育人“的大智慧。大先生的要务:践行三问、塑造三品、示范三为、进行三传和实现三塑。  相似文献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依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探索、研究汉语言文学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性教学的方法与实施途径。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在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北京文化专题讲座”等课程中进行,并结合教学具体情况,在相关课程中拓展。本课题在各门课程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范围内加以整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更多的能听、能说、愿读、会写、善思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能力知识体系的建立应从语文教材的研究入手。语文学科使用“选文”编组教材。培养选文文献分析、辨别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的有效办法,也是形成教师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良好的“文献意识”是分析教材的前提,要关注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文化发展能力、年代考订为基础的教材分析能力、辑佚辨伪为基础的文献解疑能力。可以变教学能力知识(“PCK”)的隐含性为外显性、实践性为研究性,使其具有更完备的科学性;变缄默性为开放性,变个体性为个性化,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郭芹纳教授     
郭芹纳 ,男 ,194 5年生 ,陕西大荔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 ,省人大常委。 196 4年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这名师云集的良好学术环境中 ,他对古代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化大革命”中 ,他抄录《说文解字》 ,描摹诸家印谱 ,阅读《史记》等书。 1978年 ,他考入祝敏彻先生门下研读汉语史 ,有幸到北京大学聆听王力先生和周祖谟先生的授课 ,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 ,最令他激动消魂 ,终生难忘。在老师们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下 ,…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整合了思政专业类教育教学内容,搭建了统一的教学科研学习平台,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安徽省高校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例,通过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实践性研究,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路径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9.
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推进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思政作用,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新大学日语综合教程1》为教材依托,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为问题导向,从“以学生成长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显隐结合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积极探索价值、知识与能力三者有机统一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探索应用“行走课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利用思政课程教学推动学生体验社会大课堂的有益尝试。文章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中相关知识点的实践应用为例,探索“行走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得出开展“行走课堂”的经验与启示,以此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之公共性内涵的反思,指出当下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既存在公共性与功能性的矛盾问题,又面临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难题。研究认为,这两大问题均可通过“可供性”理论予以消解,首先,“可供性”思路指导下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通过营建具备公开性、异质性和共同性等3大公共性核心价值的场所,使得空间的公共性与功能性不再相互抵牾; 其次,通过利用“可供性”的纵深层级划分,将以项目为中心的设计思路转变为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既保证了市民基本休闲健身需要,又有助于探索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空间,进而消解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瓶颈。研究根据可供性的四层级特征,提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设计理念:①空间的体育可供性分析;②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调研;③建成空间的更新与再设计。  相似文献   

12.
满足公众不断变化的多元体育需求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主旨,“公共性”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核心特征,具有整体与局部的统摄指向作用。研究认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性的表达主要在服务面向、服务目标、运行与监督机制、服务理念4个方面,分别承载着“民有、民享、民治”和“为民”的要旨,同时认为其公共性分别归向于政府、公众和机制3个层面,而其实现以公民社会建设为环境依托,以公共空间营造为空间依托,以政府公信力提升为权力依托,以公平机制的建立为制度依托。  相似文献   

13.
《醉醒石》作者考———兼与徐复岭先生商榷张清吉《醉醒石》是产生于清初的拟话本小说集。全书辑录短篇小说15篇,约15万字。它以“刻露”、“简练”的文笔描写现实的社会生活,“平话习气,时复逼人”。(鲁迅语)它的作者为谁?300余年来一直是个谜。戴不凡先生...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初中思想品德郝淑霞名师工作室,经过3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五以"名师培养模式,即以价值引领为先导;以教学研究为重点;以名师培养为核心;以反思提升为途径;以发挥辐射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刊"基础教育研究"栏目,承袭《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同名栏目,以福建省稿源为基础,兼顾其他地区稿源,编辑出版较高质量的论文,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研究"栏目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有:俞发亮、叶悬冰《万物兴歇皆自然——中考作文阅卷的思考》(2003年第3期)、柯明府《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点”》(2004年第2期)、黄丽华《与“哑巴英语”说再见——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2006年第2期)、蔡丽勉《高三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6年第3期)、郭新戈《语文教学中的情语、情境与情理》(2006年第4期)、阮巧玲《谈高中生听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2006年第4期)、庄丹华《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的启示》(2007年第1期)、李雪华《中学英语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融合与达成》(2008年第3期)、林碧秋《小学英语故事阅读策略及具体方法初探》(2009年第2期)、桑金楠《初中英语趣味课堂优化创设策略探讨》(2011年第2期)、陈雅珍《变脸:小学数学讲评课教学优化策略探析》(2011年第3期)。《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研究”栏目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有:黄冬梅《小学语文教材创新使用策略探讨》(201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6.
青年价值观培育应以确保青年的全面发展为远期目标,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为近期目标,在实践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教育流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探寻广东省名师的风采风貌,归纳名师群的成长共性,对促进粤派教育品牌的形成,培养粤派名师群,推进粤派教育研究走向未来有着非凡意义。通过对粤派名师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发现,粤派名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鲜明的教学风格、扎实的科研能力等群体特征。为培育粤派名师群,未来要继续扎根粤地文化的土壤,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粤派名师群的成长机制,创新培育粤派名师的多样途径,扩大名师的辐射范围,引领广东省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8.
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以精研《易》象、寻绎《易》理为治《易》之显著特色,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周易尚氏学”,成为20世纪重要的《易》学研究成果之一。尚秉和先生的钩沉索隐,揽精发微的治《易》之学思进路,使众多失传之的《易》象以确凿证据重新彰显。这种研《易》之方法和观念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观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主要探究如何以“问题”为基点,围绕“问题”组织和展开教学,通过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思路、基本步骤与关键环节的梳理,探讨适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法治教育教学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孔子的富民思想,近几年来学术界有不少的议论。诸如《光明日报》1984年8月28日和12月12日“史学”副刊发表了杨善群先生的《谈孔子的富民思想》和魏易先生的《孔子“富民”思想辨析,;《东岳论丛》1986年第一期发表了史末岳先生的《浅论孔子富民思想的几个问题》等。匿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和金景芳先生与吕绍纲、吕文郁先生合著的《孔子新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