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当山武术是中国武术源头之一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考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对远古至战国时期的武当山武术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当山地区远古猿人的生存竞争活动及部落战争孕育了原始的武当山武术活动;“楚人先祖”的尚武强兵,立国建都,刺激发展了武当山武术;楚人“武当”秦、巴入侵的战争促使武当山武术技击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武当山武术活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认为:武当山先民为武术的产生储备了先决条件;原始战争是武当山武术产生的动因,“干戚舞”是武当山武术诞生的标志;巴人“巴渝舞”是武当山武术活动的一大亮点;楚人“武当”,促使了武当山武术技击体系初步形成;从武术活动的群体、功能上来看,武当山武术活动主要有:军事武术、民间武术和道教武术等活动。  相似文献   

3.
甘毅臻  王小卫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496-496,F0003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远古到春秋,早期巴人在武当山存在了二千多年,牧野之战中首现的"巴渝舞"是由居住在武当山的巴人所创编的;知兵善战、刚勇好舞的巴人及"巴渝舞"在武当山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武当武术与道家的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武当武术具有地方宗教与地方武术结合的特点;具有文武兼备的文化特点;具有武道并举、以武弘法的双重目标。研究中突出体现了5个新观点:①禹伐三苗之战所使用的"干戚舞"对武当武术起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②玄武崇拜寓意着"摄龟"夹蛇除恶的勇敢之意;③较清晰地证实了张三丰南传内家拳、北传太极拳的两条传承路线;④武当尚剑体现了道剑结合的鲜明特点,具有降妖除魔的功效;⑤武当武术的清规戒律深受道教哲学、儒学的"仁学"和佛教的"禅学"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并结合中国武术分类研究等方法,对武当山区域内所有的武术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武当山这个特定区域内,武当武术应是一个综合的、概括性的广义概念。结合中国武术常见的分类方法,我们把武当山的武术活动划分为武当民间武术、武当军事武术、武当道教武术、武当武术流派,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简要阐述,以使人们对武当武术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柯超 《武当》2012,(7):4-6
5月的武当山,春意盎然,百花含笑,碧水欢歌。在这宜人的春日,为了更好地服务武友,进一步探索中国武术发展新路,促进武术文化的全面繁荣,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于25日至28日在武当山下的丹江口市隆重举办了"2012首届武当演武大会"。针对当前武术发展的客观实际,本着"服务武友,提高技艺,健康身心"的宗旨,演武大会设有武术名家表演、传统武术绝技表演、武术拳(械)比赛、太极推手争霸赛、话武论坛、"武当百杰"评选以及武当武术大讲坛、《当代武林名家大典》首发式、游览道教圣地武当山等九大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7.
李发平 《武当》2008,(2):4-5
武当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之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年来,武当山特区工委、管委会,把继承发展、弘扬开发武当武术放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旅游发展的突破口重点培植,使武当武术事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武当武术已成为武当山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武当山对外促销的靓丽品牌。武当山先后被国家和省政府授予“全国武术之乡”、“全省健身运动武术训练基地”,2006年,武当武术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董满  徐增林 《武当》2011,(3):57
1月23日,武当山武术表彰大会在武当山宾馆隆重召开,特区政府拿出40多万元重奖对武当武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武术传承人。武当山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平海,工委委员、党政办主任陈建平等出席表彰大会。大会对在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比赛中为武当山获得荣誉的清风子、陈亚琼等12名选手进行了表彰;对钟云龙、游玄德、杨群力等36位武当武术传承人发放了政府津贴。在武术节中,武当山共获得17金、5银、4铜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武当武术概况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武当武术的起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武当山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北通秦岭,南接巴山,东抵中原,位于多省交界地带,战略位置尤为重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远古时期,便有“尧、舜、禹征伐三苗”的传说。人们为了生存,所施行的一系列防护和格斗技巧,大大促进了武术的产生。在不断的争霸战争中,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10.
刘伟 《武当》2011,(9):64
8月3日上午,在杨式太极拳第六代嫡传、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副主席傅清泉先生的率领下,西班牙武术联合会主席戛高一行二十多人,来到了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祖庭武当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道习武活动。他们先后来到武当山大圣南岩宫、紫霄宫、金顶太和宫、太子坡等主体景观,在感受武当山旖旎自然风光的同时,深深地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和雄伟壮丽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所折服,口中直喊"摸一遍"。这是句西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传统文化回归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对长期氤氲于道教文化下的武当武术文化遗产展开述评,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指出,对武当武术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3大模块,其一,武当武术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研究;其二,武当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其三,武当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研究。以上这些分类梳理旨在厘清武当武术的现实发展概况,阐述其蕴含的内在价值意义,从而进一步促进武当武术文化发展,彰显国家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峨嵋武术是“峨嵋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峨嵋文化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太极齐名,在武术大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峨嵋武术文化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滋润下而成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结晶。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今天,如何构建峨嵋武术文化,怎样看待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道路上关于特色文化的构建、现今峨嵋武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语言的弊病、武术氛围的制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武当武术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热点,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与理论渊源。其一,研究传统武术,探寻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道,就必须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其二,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是当前宏观层面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与微观层面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实现"对接"的必然要求。其三,以文化的视角探讨武当武术,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完整、系统、鲜活、具体的武当武术必定会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这也是当代武当武术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挖掘武当武术养生资源,探索道教养生对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使武当武术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使武当武术养生文化进一步在世界传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章认为道教思想从“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神形相依”、“阴阳辩证”、“内修外行”这五个方面对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武当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脱离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武当武术资源存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当武术资源存在的内部优势是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品牌效应;内部劣势是管理不足、资源分散、效益颇低;外部机遇是政策扶持、文化振兴、产业聚集;外部威胁是文化竞争、项目挤压、观念偏差。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持"产业融合"理念,提出武当武术资源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教育产业五大产业相融合的开发路径。研究旨在为武当武术资源开发提供多渠道深层次的路径选择,创新驱动武当武术的多元价值,加速实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的"生产性保护"意义,以促进武当武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武当武术起源于部落间的军事战争,成长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特别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对武当武术的产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伴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却见证了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武术群体正渐次走向边缘。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武当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质性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条件之上,建议:第一,武当武术的保护应该是基于传承概念下的保护;第二,武当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基于保护、传承前提下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力求在保护中求传承、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武当武术的争议进行了梳理:从民国起,对是否有武当武术;有关武当武术概念的内涵;是否有张三丰其人(太极拳的发明者是谁)等问题的争议至今不休。我们认为在武当山地区存在着:民间武术;军事武术;宗教武术。武当武术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