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课程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杜威提倡“新教育”以来,美国中小学始终比较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至今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已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自1998年以来,华东师大霍益萍教授深入全国各地十多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力求探索出。  相似文献   

2.
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回应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执行研究性学习课程政策时表现出共同的行为方式,即:在课时上,不能按相关要求开足课程;在实施方式上,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学校的这种现实回应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政策在实践中面临被消解的境地.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学校执行政策不力,而应从整个课程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系统的角度来考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由国家、地方及学校共同管理的课程。它的开发、设计不再仅仅是课程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校长和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因此,如何进行这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就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试从4个方面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把原来的活动发展为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按要求,新课程方案今秋全面施行,而且将下移影响初中、小学。因此,中小学教师和师范院校师生,必须对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进行职业准备。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目前的研究介绍已大体能说清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比之传统的学科教育,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一以问题为主线传统学科重系统知识能力,着眼于基本学习培养,是基础教育段的中心内容。它规范性强而较封闭,理论严密而操作运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三类领域:“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生中的成功开展对后两者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三者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家教育都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主要内容。本文试图对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差异,以期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武广玲 《山东教育》2005,(26):22-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括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已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施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有的已经得到了推广。但是仍有一些学校不能有效地开展这项活动 ,部分师生对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种误解 ,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误区一 :性质定位的片面性目前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中 ,不少人认为研究性学习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它渗透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而不是一门课程 ;也有的教师持相反意见 ,认为它是一门课程 ,而不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实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 ,也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不…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又是各学科一种教学方式,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管理方式、课程结构、教材内容和应试教育是制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而学校、教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陈明强 《中学理科》2005,(7):7-8,23
本文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突破传统教育中教学基本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过程,提出了教材中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教材中例习题拓展式研究性学习、学科中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综合式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式的研究性学习等五种研究性学习选题类型,并加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研究“问题”、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以及建立以“质性评价”为基础的新的课程评价观等四方面,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如何进入职业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了良好条件。学校须通过转变观念,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减轻学生的压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途径,确保在研究性学习中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就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经过学生需要评估、拟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组织其课程材料、实施其课程方案、评价其课程方案等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受到政府政策、社区、家长、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硬软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其课程价值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与个性的健全发展,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完善学校教育职能。有利于教师观念转变、知识更新,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要摆脱惟科学研究等倾向。使其课程价值更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课程选择与组织是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选择应以学习经验,即学习者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在课程组织方面,研究性学习倡导通过课程统整实现学科知识、个人与社会、师生活动以及学校人员之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讲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开头就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他们的另一个课堂,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是这个课堂的指导教师。如果社会各界人士不能以满腔热情来接纳学生,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持与帮助,那么这种学习活动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研究性学习必然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已经将课程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伸向教育系统外,它要求把支持、服务课程改革,视为每个公民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势在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学习,确立与研究学习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建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创设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琴 《教育探索》2003,(8):20-21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它与传统…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郭继东 《教育科学》2001,17(4):22-24
研究性学习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辨析。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一门独立课程,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的继承性有时代的发展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长久存在的价值,这门课程应当定位于国家宏观控制、学校具体开发、学生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20.
闫峻 《农村教育》2004,(3):46-4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此类课程中,包含了三个领域:“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生中的成功开展对后两者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