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文原发于《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4期。本刊在此予以全文转载。这在学报类刊物上恐无先例。本刊不避创它一个先。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并非心头发热,妄逞一时之勇,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我们认为,实事求是地说,在我们教育学院系统的学报上,有新意有见地有质量的学术文章为数并不多,多的是由相互启发而辗转生发出来的泛泛之文。虽说这比那种文抄公的剽窃之作要好,但学术价值也很有限,因为这难免有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之嫌,焦裕禄说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名言,就是对这种作法的否定。而《从“战士”到“教师”的秦牧》这篇论文却不然,它有独到的见解,敢言人之所难言,又短小精悍。这三点都是时尚论文所缺少的品格。敝刊转发此文,本意不在肯定和张扬它的观点见解,因为这需要由文坛去品评定夺,尽管我们也有倾向性,但主旨仍在扬励作者为文的这种犀利、深刻、求简精神。特于兹提出,以与学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2.
见解,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看法和观点,它是人们思索、思考即思维活动的结果。自己的见解,要让他人知道、理解乃至接受,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有人会说,语言表达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口头说说或者笔头写写吗,这谁不会?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生活中并不少见那种有话说不出口、有思想表达不清的人,“茶壶里倒饺子”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不仅如此,即使同一个见解,不同的表达也是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别的。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俗语云:“把戏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可以这么说,孔子所说的“文”,俗语所言的“巧妙…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好的散文,它的本质是散的,但也须具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李广田:《文艺书简·谈散文》)陶然先生的《湄南河畔》正是这样的一篇好散文,读后对泰国的旖旎风光以及风土人情等会有深入的了解,仿佛我们也随作者去作了一次漫游。湄南河(Menam),泰文意即“河流之母”,  相似文献   

4.
此文是周国正校长在“复旦基础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讲话,对学校文化有独到深入的见解,本刊发表于此与广大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5.
只要谈起调皮蛋,人们就会想起“差生”、“后进生”等一些词语。在我还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调皮蛋”的理解也是这非”的“捣蛋鬼”竟然这么有正义感.这令小作者格外吃惊,也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流言真笑料,豪气自文章。”郭小川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位热烈勇猛、豪气干云的优秀诗人。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而且对诗歌理论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生前虽未给我们留下诗歌理论专著,但通过散见于报刊上的谈诗的文章,以及别人在他逝世后收集、整理的致友人和青年作者的书信(主要见于《谈诗》一  相似文献   

7.
金风送爽,秋光明媚,庭院里的霄花又送来阵阵幽香了!我第一次接触到凌霄花是在舒的《致像树》一书中。书里对凌霄花解道:“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草,茎攀缘他物而上升,高可达数。”看吧:它橙红色的花朵,钟状的冠,在羽状复叶的衬托下,舒展五角星样的花瓣,显得特别鲜艳。尤其令人注目的是,那具有特殊“气生根”的细茎,缠绕在梧桐树那笔直、粗大的枝干上,攀得高高的、高高的,“高可达数丈”,使得凌霄花能在万仞碧霄傲然开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花的同类中,它是最有精神的一种———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然而,人们对这种花,往往颇多微词。说它攀附…  相似文献   

8.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9.
赵兰珍 《学语文》2002,(1):15-15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这个中。宋朝的赵希鹄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鲁迅先生赞成这样的见解,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上述见解非常精辟,它告诉我们“画眼睛”不失为描写人物外貌的一种佳法。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一扇扇“窗户”,我们就可以窥见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窥见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窥见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鲁迅先生不仅是“画眼睛”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画眼睛”的行家高手,他在短篇小说《药》中、《伤逝》、《祝福》中,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10.
对于碣石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昌黎仙人台、秦皇岛海滨诸山及绥中姜女坟之众说。《“唐山碣石”考》一文,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将此文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幸运地成长     
唐彩斌,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作者。熟悉,因为我们已有了一年的联系;陌生,因为我们还未曾谋面。在我们的交流中,他热情奔放、谈吐幽默,年仅30岁,但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却令我折服。他的课别具特色,“善于在知识关键处阐幽发微”。读过《“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你会发现他对数学教学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谈起他的成长,他总说自己只是幸运而已,然而我相信,幸运之神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12.
《搭石》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六单元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处处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无疑,感受文中人性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性美呢?作者曾写《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介绍自己的创作动机。他说,他从小是走搭石长大的,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1977年,他到河北省会工作,当他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于是写了此文。既然是“触景生情、有感而作”,我想,作者…  相似文献   

13.
吴晗同志的杂文《谈骨气》,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精当、震撼人心、令人回肠荡气的好文章。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一、作者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俗话说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像一代画师徐悲鸿就能说出这样的话 :“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同学们看 ,有骨气的人说出的话也是掷地有声的。只有有骨气的人才能重视骨气 ,才能谈好骨气。吴晗就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作家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 ,就与闻一多等人一起 ,为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 ,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文…  相似文献   

14.
对于碣石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昌黎仙人台、秦皇岛海滨诸山及绥中姜女坟之众说。《“唐山碣石”考》一文,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将此文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闲话语文     
怎样学好语文、教好语文、用好语文?所有热爱语文的人都在为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本文作者认为学语文就应"取法乎上",看似笨拙,却是学好语言的不二法门。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或许你有更加独到、精辟的观点见解,我们期待你来畅所欲言、想说就说。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顾名思义,具有“历史”和“小说”这两重性质,也许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历史”吧。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就是历史与诗的结合。作者徐兴业同志是位历史学家,却具有真正的艺术家的气质和才能。在《金瓯缺》里,他是把历史学家透视历史的目光、独到的历史见解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同艺术家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了。作者最初起意写这部小说,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八·一三”的炮声萦绕在他的耳际,日寇的深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使他悲愤地问:“这个素餐尸他的腐败政府究竟负得起领导抗战的重任吗?”他在《给巴黎的一封信——〈金瓯缺〉书简》一文中说到:“我们选择马  相似文献   

17.
“校公”就是校长公子的简称,也是他的外号。如此称呼似乎有些别扭,但其实很多人正是冲着这种别扭劲才这么叫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是校长的公子,叫他的大名俞飞。后来听说了就叫他“校公”,他很不耐烦。警告了几次不见效,他开始说:“谁再这么叫就是水里爬的甲壳动物!”他这么恶狠狠地骂,却没  相似文献   

18.
我们学习《风景谈》,一定会自然地联想到作者的另一名篇《白杨礼赞》。作者赞美白杨,不正是讴歌具有白杨般性格的献身于民族斗争的中国北方人民吗?作者再谈风景,谈的深层用意又何在呢? 作者在文章中如何“谈”风景的呢? 首先根据[预习提示],我们知道全文有“六幅风景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修订出版的供1988年冬季使用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选入了高占祥同志的《当说必说》一文。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式的议论文。文章针对当时关于“说”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当说必说”的论点。《当说必说》一文是作者在党的十二大以后写成的。当时作者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而对歪风邪气该说的不说,该顶的不顶,甘愿充当与世无争的好好先生。而当时报刊上一些谈“修养”的文章,也在提倡“少说”“慎说”。作者对上述情况很反感,于是便写成了说“说”的这篇文章。著名学者唐(?)同志曾提出杂文的特点是“所言者小,所见者大”。这种见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姚文元之流当成靶子  相似文献   

20.
人,为了使容貌更加美丽,悦人悦己,需要化妆。原本以为,化妆无非是在脸上涂脂抹粉、描眉涂唇而已,可读了台湾作家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不禁暗笑自己的孤陋寡闻与浅薄无知,原来化妆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这么多的层次。真正的化妆不是仅仅在脸面上下功夫的,是什么?是生命的化妆。作者借化妆喻人生,晓事理,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文章从化妆师对化妆的见解谈起,指出化妆有不同的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却是自然,“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要达到这“无妆”的境界,就要努力去改变气质,丰富自己的内涵,这是化妆师的见解,其实也正是作者要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