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援助是日本对非援助政策的主体内容之一,透析日本举办的历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可发现,日本从早期的对非专项援助到建立体系化的援助机制,援助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逐渐涵盖了正规教育的各个阶段.日本打着"非洲主事"和"国际伙伴关系"为原则的口号,实则将教育援助融入外交经济战略,从对非教育援助参与者演变为自主领衔的角色.日本通过教育援助输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对非洲进行全领域、全方位的渗透,提升了其在非洲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社会对非洲教育援助出现从项目援助模式到部门援助模式的发展态势,实践中仍存在受援国参与不足和援助有条件限制等问题.中国作为新兴援助国,在对非洲教育援助的理念和实践方面开创了一条特色化道路,包括:因地制宜,关注实效;以平等合作为前提,帮助非洲国家进行能力建设;追求共同利益,不附加条件.这些都为国际社会对非教育援助提供了经验,继续探索、持续改进是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对非的基础教育援助上,中关两国的援助理念、援助制度及援助质量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也将为进一步开展中国对外援助的国际比较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变革是国际教育援助的本质属性,30年来国际教育援助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10年,国际教育援助在变革的内容、路径、重点、机制和方法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以2000年来我国西部国际教育援助项目为佐证,对这一时期的援助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认为"关注质量、变革重心下沉学校层面、以学校制度变革为中心、系统干预"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援助项目的经验对我国当下的基础教育变革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教育援助在近百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与此同时,不同援助主体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实践模式。作为国际教育援助事业的重要主体,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在援助理念、援助目的、政策工具和援助方式四个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形成了强调经验传输的日本模式,强调战略工具价值的美国模式,以及强调领导协作的英国模式。通过对英、美、日三国国际教育援助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援助国的援助理念是受国家利益与文化传统的共同作用而确立的;三国的援助目标在教育领域内各有侧重,但在援助地域上重叠程度较高;不同援助国的政策工具因受到政治体制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但援助的责任与效率的提升是三国共同的追求;国际教育援助方式较为集中,但具体表现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国际教育援助是日本软实力战略的重要实施手段。"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的国际教育援助旨在加强与亚洲受害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改变"侵略国"、"经济动物"等负面的国家形象;90年代之后,日本的国际教育援助服务于政治大国战略。在非洲,日本通过举办非洲发展国际会议,输出了新的援助理念,国际教育援助为其联合国外交做出了贡献。在亚洲,日本为扩大其政治影响力,选择了蒙古、越南、泰国等"战略性国家"进行援助。教育援助因其直接与受援国人民的福祉相关,在为日本与这些"战略性国家"建立良好关系,提高日本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教育援助是国际间援助方对受援方在教育领域所提供的贷款、无偿赠款及专业技术资源的一种援助形式。根据其资金来源,国际教育援助可划分为多边教育援助、双边教育援助和非政府组织教育援助。国际教育援助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条件,促进了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对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教育援助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更加重视援助的效果、援助的协调和援助的软件建设,更多地采取部门援助、计划援助,更加强调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博士生教育以提升高校教师学历层次为主要目标,培养单位以精英大学为主。随着博士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学科均衡发展也随之受到关注。同时,博士生教育也面临着非应届生源持续增长拉低办学效益、学位类型和招生方式单一、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保障性差和毕业生就业岗位单一等问题。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倡议下,我国可通过推进撒哈拉以南非洲来华博士留学生计划,加强对该地区博士生教育管理及师资培训援助等方式,参与该地区的博士生教育,促进中—撒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彭文平 《教育科学》2012,28(3):74-79
国际教育援助是日本对外援助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援助理念来讲,日本认为教育是一项人权,援助教育可以削减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实现人类安全,接收教育援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更应依靠自助。日本对国际教育的具体政策主要是:将基础教育主要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看待;对于高等教育,则主要通过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且援助的重点从专业技术转向管理。最后,日本国际教育援助的区域重心已向非洲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交流了各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状况,分享了最佳实践案例,探讨了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和整合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的策略,形成了加强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途径与方法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方乐 《江苏高教》2014,(2):31-34
文章介绍了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的基本情况,总结了APQN开展的信息传播、人员培训、咨询服务、课题研究和规范引领等加强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方面的活动,指出了APQN当前面临的活动经费短缺危机及其采取的对策。文章也梳理了中国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参与和承担APQN活动的情况,并对中国政府、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和高校借助APQN等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融入国际社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校发展计划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现代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学校制度变革策略,自2000年以来,通过大型国际教育援助项目,学校发展计划在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得到大规模实验推广,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一学校制度变革策略在我国西部中小学推进的路径、机制、方法等基本内容,反思评析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践效果、问题和阻抗。作为一种源于异域的分权式学校管理思想和方式,学校发展计划的引入和实践对我国正在探索中的学校整体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一般有组建独立的专职机构、项目委托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三种基本模式。我国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模式的构建应注意监测主体多元化、中介机构介入保障公平、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结合、兼顾教育问责与学校改进以及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际教育援助的对象群体往往是经济上处于弱势的贫困群体。因此援助规划是否能够直接作用于受助对象,满足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关心的焦点问题。基础教育援助作为国际教育援助的一部分,是其他层次、类型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基础教育不仅被纳入到发展援助的整体战略框架之中,而且援助界通过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来共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较之传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援助倾向,基础教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领域,其原因在于基础教育援助与教育扶贫的人文理性认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教育援助带来巨大挑战,提出了更现实的要求,同时也为美国扩大教育影响提供了机遇。疫情背景下,美国所坚持的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呈现出如下特征:坚持服务国家利益的战略导向,但针对疫情防控新形势也能够变通其教育援助的具体举措;进一步加强对受援国教育发展的指导和干预,并在国际上继续扮演教育援助的领袖角色。未来,美国将加强对多边国际组织的影响,改进远程学习技术,巩固其在教育援助领域的国际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外合作背景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化行动与经验体现出五个特点:国际国内区内三方视野融合;政府、高校和社区组成行动联合体;乡、村、屯三级行政中的弱势群体是行动关注的核心;突出强调对女性权利的尊重与赋予;重点考量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项目所体现出的教育国际化理念以及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带来的积极推动启示我们:应当设计“项目反哺行动”,实现由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变,让更多更需要的地区和儿童受益.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一项基础工程,各国或国际组织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教育质量监测,对我国具有重要启迪。近些年来,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上都做出许多有益尝试,在中国特定文化场域中,应该建立既符合国际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研制科学的监测技术路线,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测体系是掌握区域内教育质量动态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可为制定和调整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进而引领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指导学校和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以持续提高教育质量。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对质量监测工作进行探索,通过借鉴国际质量监测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了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试验了多种监测方法,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