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教学案”就是教案、学案合一的课时计划,是为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文本方案。  相似文献   

2.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朱瑛 《福建教育》2006,(11A):29-30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了解的“零”起点上。  相似文献   

4.
意义与意蕴     
我们常常将所阅读的内容称为“文本”。文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文体,指记叙文(包括新闻消息)、议论文(包括社论、评论)、说明文(包括科技论文)和应用文(包括文件、信函);另一类是文学作品,指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对于实用文体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意义”。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认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那么对于实用文体的对话,双方应该体现出一致性或确定性。对于文本  相似文献   

5.
一节音乐课堂的教学如果是一种直线的模式下来,那不论这直线是金线、银线或五彩线都不能称之为生动的音乐课堂。音乐课堂的教学线应该是有起伏、转折又富于变化、动感的多变模式,这样的教学才能激活音乐课堂,令音乐课充满趣味与活力。要完成这样的音乐课堂,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新授与拓展”、“探究与创作”和“小结”这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王奎礼 《学语文》2006,(5):50-50
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不少老师常常忽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只是注重文本里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拓展,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这一现象有专家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必须扭转,因为阅读教学万万不可脱离文本。  相似文献   

7.
音乐课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扮演多种角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解放”学生的手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活泼好动,手舞足蹈。这样的课堂教学常常被人误解为“乱”。其实,在新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音乐教师必须要正视音乐课堂上这种“乱”的现象。一、对音乐课的“乱”的思考思考之一:“乱”是音乐教学特点的需要音乐教学包括的内容很丰富,它包括唱歌、欣赏、律动、唱游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音乐课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  相似文献   

8.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初中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一个学期却要讲授音乐教材六个单元的丰厚内容;而就在这么少的课时当中,还要扣除节假日以及期中、期末等各种复习考试的时间。因此,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会采用两种手段来解决课时矛盾问题:一是随意删减教材内容,二是一带而过“蜻蜓点水”似的教完教材内容。这两种做法是否恰当?对此,我认为应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脚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条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结合文本情真意切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策略,运用“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时代、环境、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作为阅读接受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审美客体的文本之间,经常会出现噗隔、困惑、迷误等疏离阻滞状态,我们称之为“隔”。如果无视或者有意回避这些“隔”的存在,势必给学生创造性心智的激活和身心的有序优化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围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破“隔”行为策略,在立足于当代意识的总体观照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立论有三:  相似文献   

12.
早有人提过“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阅读即一个人从文本中获取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等信息、知识:而阅读教学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们称之为“教学性阅读”。反之.如果把课文当作一般文章来读,我们称之为“一般性阅读”,其获取的只是一般信息。“教学性阅读”的价值体现,不仅仅局限于获取文本的一般内容.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情景化、多变性的,常常会出现教师无法预料的事情。这些“意料之外”有的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则会打乱教师的原有计划,影响教学程序的实施。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正确地判断“意外情况”对课堂教学推进、文本研究、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塑造学生人格的有利与否。  相似文献   

14.
引言 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困扰着我们。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常常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领域师资队伍最大;比其任何一个中小学学科,研究可谓最深透,成果最丰硕;我们几乎天天在这个领域、在语文课堂里“磨”——为什么还是感觉教不好语文?这个学科课时数最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贾怀栋 《作文》2023,(20):29-30
<正>“先行词”是英语中被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或者代词。因其总是放在修饰它的定语从句之前,所以被称之为“先行词”。而我们在做语文教学设计的时候什么会被放在最前面呢?无疑是教学设计的题目了。有学者将教学设计的题目称之为“课题”,换句话说,“课题”就是指某个课时教学内容的题目。  相似文献   

16.
瞿菊艳 《成才之路》2010,(17):41-42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7.
A案设计详实而精妙,重在文本内容的感悟,突出了情感熏陶。B案设计简洁而新颖,重在文本形式的把握,突出了能力训练。两份设计各有千秋,给我们不同的启迪。 徐老师紧扣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感悟人鸟之爱。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一、拟定数学教学目标的目的   数学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每课时最终应实现的目的。它表现在通过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良好个性。   二、准确拟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1每课时教学目标可分为四类:智能教育目标,技能教育目标,能力教育目标,个性教育目标。每一类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初步掌握、牢固掌握、熟练掌握”,“初步理解”等。   2制定每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应把每一课时的知识与单元知识综…  相似文献   

19.
朱瑛 《湖南教育》2006,(10):22-23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20.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