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于长城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大多重视的是它的防御性,甚至认为防御是长城的唯一功能。然而,长城的修筑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也有开拓扩张的功能,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开拓扩张功能更具主导性。以赵国长城为例,其在南方修筑的长城主要体现的是防御功能,而在北方修筑的长城更多体现的是开拓扩张功能。赵国长城具有双重功能是农业生产力革命性提高,君主专制国家建立,农耕文明迅速向四周辐射扩散的产物,也体现了赵武灵王雄才大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才华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熊大靠 《考试周刊》2012,(71):31-31
本文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概况、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两朝修筑的长城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也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大同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现存的大量古长城遗迹无论从修筑历史还是从地理分布的广度都说明了大同是名副其实的长城文化博物馆。城堡、城墙、碑刻、寺庙等设计精巧雕刻精美,艺术价值颇高。本文主要从长城文化的起源角度,重点探寻大同长城文化的主要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战国时期列国间为防御邻国入侵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最早出现在战国前期,具体地点则是在内地,如齐国为防御三晋而修建的齐长城,魏国、赵国、中山国所筑的长城及燕南长城等。到战国后期,始有北边长城的修筑,乃是位于西、北方向的赵、秦、燕修筑的北边长城,其目的是防御北方游牧族胡人的侵袭。这三个国家的长城连成一线,正适应了我国华夏民族构筑共同地域的需要。由于我国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时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几个国家北边长城的修建亦正构成了我国华夏民族的北部边界。  相似文献   

7.
处于晋西北的边城岢岚,作为治所出现较晚且名称多次变更。因其地理位置,多以晋西北的军事重镇出现在历史上,尤其是北部边患严重的宋、明时期,其军事防御工程多有修筑。岢岚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军事防御工程的遗迹,其境内的长城就是其一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学者关于这些长城的修筑年代在近年多有讨论,就历史文献和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岢岚境内的长城是渐次形成,现存遗迹主体为宋代修筑、在明代有修缮利用。  相似文献   

8.
长城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周王朝时期便开始修筑,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此后,历代王朝均对长城进行过修缮维护.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和情感意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长城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难.基于此,紧扣长城这一主题,河北省张...  相似文献   

9.
朱明封建王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起来的,通人漠北的蒙古族各部,一直是明王朝北部及酉北边防的大患。“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息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①明朝统治者了为维护其政权,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增强军事防御能力,在其统治的270多年里,共修筑了三道长城防御体系,即:外边长城、长城主干线、内边长城。内边长城自长城主干线缘太行山脉向南延伸,至河南境内龙门一带,其军事功能是阻止来自西北方向的蒙古族部族入侵中原,进而威胁明朝都城北京。邢台境内的明长城属内边长城的南段。 …  相似文献   

10.
在山西,以明代修筑的长城规模为最大。通过查阅地方志资料发现,除了军事防御功能外,长城还有着系列文化意义,比如开教化、正风俗、促进贸易发展和民族交流等,使修建长城的意义更加深刻和深远。  相似文献   

11.
新乡市卫辉(县级)市大池山乡内有一段战国时期的古长城遗址。过去有学者认为它属于赵长城,然而通过对它的实地勘察,结合古代文献的相应记载,以及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的历史状况,并主要考察了七雄中魏、赵、秦在这儿的争战,最后得出了这段南起新乡市凤泉区分将池、中经卫辉大池山乡、西北转入林县的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梁惠王为了“备秦”而“遣龙贾”于公元前358年“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的。战国时期这条魏长城的修筑,显示了魏国对秦国的东进已采取守势,以防御为主。它不仅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古代建筑工艺的历史见证,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中也极具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阴山,乃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总称。《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云,阴山,“在五原以北”。此地曾是汉族与匈奴族必争之地。作为伟大防御建筑的长城,布满了戈壁、沙漠和草原。1985年8月——9月,中国秦汉史学会组织的古长城考察队重点考察了阴山地区的长城。本文拟就以长城筑造的特点作些分析,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13.
嘉峪关作为明长城九边重镇之甘肃镇的西部门户,有“诸夷入供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喉襟”之称。明王朝为巩固西北边防,历经200多年在嘉峪关修筑了由关堡、墙体、壕堑、烽燧等要素构成的长城防御系统。通过对明代甘肃镇和肃州卫长城防御体系建立和形成的史料收集,并结合嘉峪关长城分布现状的调查,对嘉峪关长城防御系统的建立和形成进行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二○○二年四月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不…  相似文献   

15.
西汉前期,北边所防御的和秦朝一样,主要是匈奴。因而其北部和东北部的主要防线,基本上也是利用秦时防御匈奴所修筑的长城。所以,当刘邦还未称帝的公元前205  相似文献   

16.
楚方城新考     
近年来,国家长城专家高度关注楚长城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笔者作为地方业余研究人员,近二十年来潜心研究,实地考察,在方城境内新发现6处楚长城遗迹和与楚长城密切相关的"夏路""方城""缯关"等遗迹,认为:楚长城是楚国为强国安邦而修筑的军事性防御设施,必然修筑在楚国需要防御时期,楚国在春秋时期并非一直处于强势进攻势态,同样经历过崛起与逐渐发展阶段,也曾遭遇南北夹击,需要划界自固、主动防御、持续发展,楚国在楚文王"伐申""过邓"之后、"还年伐邓"之前有必要、有条件修筑长城。  相似文献   

17.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位于中国辽阔的北方,起伏于崇山峻岭中,穿行于草原与大漠中,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防线。长城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为了防御他国,都在各自的边界上修筑长城。“长城”一词也源于此时,史书曾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历史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关于长城的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于公元17世纪40年代明王朝灭亡。在这二千余年中,共有大小19个王朝修筑过不同走向和长度的长城。其中14个王朝的长城出现在分裂王朝时期,5个王朝的长城出现在中原王朝时期,3个中央王朝时期没有出现长城现象。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待长城,它具有产生于分裂,服务于割剧的一面,故不可随意给予过高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9600 000km~2的大地上,除历史上为防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外。还存在着几处人类与自然抗争而修筑的长城。 “水上长城”— 黄河大堤。黄河是世界上含量沙最多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每年携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10~8t,其中约有2×10~8t在下游的河道沉积,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升而成“悬河”,历史上曾有“三年两决口”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