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第100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也是学生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难点是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杨永Qin 《云南教育》2001,(21):41-42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九义”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这三种图形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已初步认识过,这里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准备。平行四边形属于初步的直观认识。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这三种图形的教学尺度。教材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编排在一起,便于学生通过对图形的看一看、量一量、围一围、比一比,去发现这三种图形的联系和区别,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这三种图形作铺垫。针对教材的特点,采用多媒体的动态图像直观演示辅助…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2.通过“做一做”,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3.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正方形手绢一块,长方  相似文献   

4.
谢毅 《山东教育》2004,(28):47-47
“长、正方形的周长”是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2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一个图形的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求长方形的周长时忘了乘2;拼图形或者切分图形时多算了边或少减了边。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操作、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①让学生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加深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徐效琼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名称:2、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的...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呢?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案例“: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片断如下:教师出示面积比较接近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发言踊跃,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生1: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个角对齐,然后把长方形多余的部分剪掉后放在正方形上面,再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再放在上…  相似文献   

7.
《认识图形(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四种平面图形有整体的感知,并形成初步的表象,依据表象识别图形.为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摸一摸相关的立体图形,产生触觉上的感受,还要让学生画一画、看一看、比一比,体会"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画出的面的摆放位置、大小形状等变化,思考它们还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三角形、正方形,用三角形拼出正方形、长方形,体会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已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学生将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简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掌握图形的含义和大小比较,单位面积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解决简单几何图形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通过有序观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发现、  相似文献   

10.
教学通用六年制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一侥教师的教学程序如下: 1.用幻灯出示下列图形(图1),要求学生指出:①哪几个图形是四边形?②哪几个图形是长方形、正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归纳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活动 ,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一、导课同学们 ,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出示长、正方形卡纸 ,问 :“这是什么形状的?”边贴在黑板上。提问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除了这些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板书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二、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教例]课前谈话:你能给教室里的人进行分类吗?你是按什么分的?(培养学生给事物归类的意识,为学习本课作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幻灯出示一组图形:△□○。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吗?你能把这些图形分类吗?说说分类的理由(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2.引入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归为一类。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二、授新课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1)猜测。教师出示一个彩色长方形,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猜出它的边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为今后系统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积累初步的经验。接着教学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练习六以及随后的...  相似文献   

14.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难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类图形在学生脑海中常常是独立存在的,尤其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缺乏对它们最本质特征的理解。利用几何画板,通过点和线的移动,让学生演绎一般四边形到长方形再到正方形的变化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一、忆特征,铺联结1.思中画。师:画一画,将这三条线段(图略)分别补成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展示学生作品,略。  相似文献   

16.
曹金 《云南教育》2003,(31):37-38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学生第一次较系统的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教学时,应注意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一、在观察、操作中,学习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开始,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下图)等图形,要求按这些图形的特征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可以将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四边形归为一类,问其理由,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出: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那么像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呢?(四角形、四边形)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相似文献   

1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P70教学要求: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名称,初步认识它们的形状;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能辨认这两种图形。教学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及边的特点,能正确辨认它们...  相似文献   

18.
李青 《云南教育》2002,(31):39-4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1.电脑出示。师:它们各是什么图形?生:左边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2.教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师:长方形有几条边?你们数数看。生:长方形有四条边。(师板书:四条边)教师请一名学生用电脑演示长方形的边并数数条数。师:那么你们会用同样的方法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生: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师:谁来数给大家看?(指…  相似文献   

19.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学生探索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起始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通过数小正方形去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方法,学生对于图形大小的概念建立在数小正方形的基础之上,这是本课教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开始。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有关概念是重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难点。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