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又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方法。我们知道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多动脑,掌握各种观察方法培养多种观察能力,以提高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在自然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姚海军 《阅读》2008,(11):15-15
写作文的时候,如何让我们笔下的事物传神、生动?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细心观察,然后抓住特点把事物的个性表达出来。《小露珠》《石榴》这两篇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相似文献   

3.
在作文应试中,要想使自己学生的作文具有理论的高度、历史的厚度、视野的广度及针对现实的力度,而且语言问金烁玉,让人读之能启开心扉,增任见识,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基本能力的训练上。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观察是写作的材料基础作文训练,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基本功,让学生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指导他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迅速储存,积累材料;做到在写作时准确反馈,还原事物的基本面貌,这样长久地坚持训练,能够锻炼学生…  相似文献   

4.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比较法是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它又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而且也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周飞 《阅读》2023,(82):40-43
<正>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很多事物等着我们去观察,去探究。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探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不易察觉的美好,写出特别有生活味儿的习作。一、选择素材,偏爱新颖的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仍然有某些特点还没被人发现,还没被人写过。留心周围的事物,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写新发现,才能让文章与众不同,使读者眼前一亮,给读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注重引导儿童去观察和感受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要素,是一种理性认知方法,比如事物的大小、多少、形状、质感等,都由观察获得。感受属于感性的、直觉的,是用心中之“眼”去体验。通过观察和感受,获得对事物理性和感性的初步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表现能力。例如,《立体绿化》这课的要求是,通过想象,把楼房绿化的景象画下来。我结合教  相似文献   

8.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 ,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了。一切科学研究都始于观察 ,观察是探索奥秘的“窗口”。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 ,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认知活动。被称为智力窗口的观察力 ,是人们顺利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的强弱 ,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直接影响 ,观察力强的学生 ,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深刻 ;观察力弱的学生 ,往往对应该观察的事物感知迟缓 ,有的甚至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学习成绩就差。因…  相似文献   

9.
一、用学具,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让学生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一年级学生学习“__比__多__、__比__少__”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摆一摆苹果和梨子,比一比,谁多谁少,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感受到两个不同数量相比较有同样多的部分和相差的部分(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用学具先拿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分一分,看每份有几个苹果。还可以让学生把6个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曾在《小学阅读十要》一文中指出:“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动口、动笔”。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读中学写”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认识自然现象 ,揭示发现自然规律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探究 ,应成为我们自然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那么 ,在实际的教学中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探究呢 ?学会“观察”学会“观察” ,不仅指要学会用眼去看 ,而且要会用手摸 ,用口尝、用耳听、用鼻嗅等方法来帮助观察。实践活动中要“观察”的东西很多 (各种事物 ,多种现象 ) ,有的学生不知从何“观察”起。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机地指导他们有序地去“观察”主要事物和事物的主要方向 ,明确“观察”的目的 ,掌握…  相似文献   

12.
课文“森林”的教学设计沈永明,姚春辉(上海市松江县天马山中心小学)小学自然课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观察的。通过观察,找到事物的某种特征,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获得新知识。但在教学中,往往因受到条件限制,很难做到观测物取材于实际,让学生的观察活...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贝费里奇对"观察"一词做了精辟的论述:"所谓观察,不仅止于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  相似文献   

14.
比较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 ,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的比较都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 ,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所谓比较 ,并不是将无关的事物随意加以对比 ,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将具有可比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辨别以找出相比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下面根据我几年的小学历史教学体验 ,谈谈我是如何把握教材 ,适当运用比较法 ,进行历史教学的。一、运用比较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物既有真善美 ,也有假恶丑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让学生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果教师依旧照搬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因此,小学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16.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一批有美感、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整合是抓住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主要特征进行归总概括,将其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整合有助于养成学生对事物全面系统整体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整合的方法有抓住文眼整合,抓住核心内容整合,抓住线索整合,抓住特点整合几种。  相似文献   

18.
监测监控及数据采集(SCADA)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小规模测控系统SCADA系统——生产过程和事物管理自动化最为有效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之一。从自身特点及实际应用等几个方面对该系统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活动越成功。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探”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全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四化”建设需要人才,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自然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经过实践活动,自己去获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最主要的是让学生针对某种自然事物,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研究程序,自己去观察实验,自己去分析综合、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