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得出奇     
一次到某报社编辑部开会,望见信箱里堆满了一叠退回报社的“退稿”,我心中纳闷,顺手拿起来看了看。你瞧: 明明退稿的地址应该是“宜黄县水泥厂×××同志收”,编辑在退稿时却漏掉了宜黄县的  相似文献   

2.
新近问世的上海一份综合性文学月刊——《建设者》,为鼓励青年的创作热情,于1月举办“原上草”退稿征文大赛。凡参赛作品一律为退稿作品,附有报刊的退稿笺。体裁包括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一个刊物刚问世,不是去请名家赐稿,“以壮刊势”,而是刊登其他报刊的退稿作品,这大概称得上是“国内首创”了,其精神可嘉,其作法可贺。  相似文献   

3.
平时阅读报刊,常见这样那样的征稿启事。天长日久看得多了,竟也看出一点“门道”来。譬如对于应征稿件的处理,不管采用与否,大抵都是不退的,但在具体表述上却显出不同的“风味”:有一种是“一律不退”、“一概不退”或叫“概不退稿”的,硬语生言,干干脆脆,使人读来也好、听来也罢,总有一种生味与辣味;另有一种与前者反差鲜明,代表语言叫做“恕不退稿”,恕者,宽容别计较也,虽说也是不退稿,但使人读来、听来却有一种甜味;再有一种叫做“一般不退稿”,那意  相似文献   

4.
新近问世的上海一份综合性文学月刊——《建设者》,为鼓励青年的创作热情,于1月举办“原上草”退稿征文大赛。凡参赛作品一律为退稿作品,附有报刊的退稿笺。体裁包括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一个刊物刚问世,不是去请名家赐稿,“以壮刊势”,而是刊登其他报刊的退稿作品,这大概称得上是“国内首创”了,其精神可嘉,  相似文献   

5.
谈谈退稿的学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吴水清若论退稿,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目前流行的退稿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曰“石沉大海”式,将稿件禁闭在编辑的抽屉里,几年不见天日;二日“自然淘汰”式,“三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三日“标准公式”式,寄张铅...  相似文献   

6.
我不理解这样的“概不退稿”杨润近些年,全国大多数报刊实行了“概不退稿”的“政策”。我是个爱耍点小聪明的人,总以为天下没有感动不了的上帝,就在寄长一些的稿子时附上足够的邮票,并注明“如不能刊用,烦请退回”的字样。然而这一招并不灵。我又想寄退稿还需信封,...  相似文献   

7.
一封退稿信     
一封退稿信编者按:我们在编辑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作者多次投稿而不被采用的情况。作者急切地想登稿,但由于质量问题使编辑不得不忍心一次次地退稿。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下面发表本刊编辑写给某作者的一封退稿信,以求取得与作者思想上的沟通。但愿通过这封信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写稿的免不了要收到退稿,编稿的免不了要把稿件退回去。不管对谁,退稿总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我自己既是作者,弄点文墨,自然经常要得退稿;又作编者,在编稿过程中又得经常地要把有些稿子退回原作者,对此自然就感慨颇多。诚然,写稿是一项极艰苦的劳动,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作者完成了一篇作品,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出世,一件产品的诞生,对自己的作品总有些偏爱。编者是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把稿子退回去,意味着对这“孩子”宣判了“死刑”、这个产品的被淘汰。这终究是令人伤心的事。于是,写稿者与编稿者之间,就有了议论纷纷。但是,退稿有时候却可以变成好事。退  相似文献   

9.
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几乎每个编辑都会遇到作者自发地向出版社投稿的现象。一般来说,自投稿往往不大受编辑的重视,特别是重复的选题,“命中率”就更低了,退稿现象较普遍。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谨慎对待每一部自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和退稿,即使退稿也不应简单地一退了之。  相似文献   

10.
作为编辑,处理退稿是谁都会遇到的事。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中,以退稿与组稿(约稿)相比,人们的兴趣显然是在后者。然而,“退稿效应”确实存在。尤其是当它频频光顾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还是两年前,我在处理一件退稿时,除了向作者说明理由外,又多写了几句表示歉意的话。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件对于编辑来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工作,却产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12.
说实话,我的写作天赋并不优越。和我同时起步者的文稿都变成了铅字,而我还是竹篮打水一无所获。于是冷嘲热讽接踵而来。诸如什么“退稿大王”、“没那本事,别逞能”、“想投稿,祖坟上没长那棵草儿”……面对如此冷嘲热讽,是退缩还是前进,这确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为什么有些人会半途而废呢?一是没有海枯石烂志不移的决心,三五次退稿,劲头先没了一半;二是经不住冷嘲热讽,于是便彻底退缩了。而我则不同,虽天赋不高,但却矢志不移,冷嘲也好,热讽也罢,全当耳边风,甚至把它当成促我前进的动力,不获成功誓不罢休!终于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退稿和退修工作的定位及其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本期刊均有一定比例的退稿,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稿件须要通过退修才能正式刊出。这部分工作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还在于加强作者队伍建设。作者工作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因此其作用应定位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由于在退稿和退修过程中,需要编辑与作者加强沟通、交流和协作,所以,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搞好作者队伍建设,讲究工作的艺术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1.在退稿中开发潜在的作者群  处理不同情况的退稿,有时比处理录用的稿件更应慎重、仔细,这是一项说之容易,做之较难的工作,退稿的总原…  相似文献   

14.
我曾在县里当过九年新闻专干,是中央和地方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或特约通讯员。长期的通讯工作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一稿多投”不可制止,但应有个限度;“一事多写”好处较多,大可提倡。“一稿多投”之所以不可制止,除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已谈过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既然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是不退稿的,它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制止通讯员一稿多投。既不退稿,又不让人家“多投”,那只会浪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笔者收到了解放日报的来信,里面是一张《退稿通知单》及原稿,上面写着:“沈哲文读者:寄来的信稿已收到,经研究不准备刊用了,现将原信稿退还给你……” 我们的报刊在对来稿经研究不用后,是否应该给作者寄《退稿通知单》,让其心中有数,再作努力呢? 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诚然,给作者寄《退稿通知单》,会增加一点工作量。但是,一张铅印的《退稿通知单》,填个姓名、日期、标题,是完全可以做到,也是应该做到的。 给作者寄《退稿通知单》,体现了编辑对作者的尊重。如果作者从编辑那里得不到尊重,还有谁愿意写稿呢?…  相似文献   

16.
克里西公式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和我闲谈,说她听人说我发表过一些文章,非常羡慕。她也很爱写作,并有一次投稿的经历,但结果是收到退稿信一封,很是灰心丧气,从此再也无心写作投稿了。我说自己是写过一些文章,但发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多数也是泥牛入海。希望一次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想起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他年轻时投稿百发不中,收到的退稿条竟达743张之多,但是他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所不敢想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  相似文献   

17.
谈改稿     
我这篇文章要谈的是,稿子写成后的修改及退稿以后的修改,重点谈一谈退稿后的修改。离休后,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于是又拾起了爱写点东西的癖好。当对从社会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事件有所感时,当读了报端或某材料上的某文章有所启发时,便爱将心中所想化为文字,写成短小的文章,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投给报刊。我写的每一篇稿子,一般都是“三榜定案”。当一篇稿子的初稿写成后,搁置一段时间,然后从立意、结构、文字等方面反复推敲,经过第一次加  相似文献   

18.
我经常给报纸写稿,有的刊登了,有的退回来了,这是很自然的,无需多说。我只想挑两件事来说说,从中说明我们作读者、作通讯员的心情。一次是我写了一篇关于国际问题的杂文,寄给羊城晚报。不久,我接到了报社的退稿,稿头上用墨笔写了一个“晚”字,大而端正,十分醒目。随稿附有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一位作者向报社领导告状,信上指责我在给他的退稿信上,“胡乱”地批了一通话,措词是那样“不客气”,令他“伤心”,使他“不能容忍”。还耸人听闻地说我“扼杀”了他的“投稿自由”!作为报纸的编辑,倘果真如此,那真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投稿者,当然首先希望的是自己的拙作能被编辑部采用;如不能用,也很想收回退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然而事实是,很多编辑部不退稿,只发个“通知”画个圈。这还是算好的。更有甚者则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没有任何一点回音,这真使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寒心。但就我所投稿的编辑部中,有两家使我永远难忘:一是贵刊,一是《大学图书馆学报》。凡是未被录用的稿件,不论长短,都退还本人,有时还提出具体意见,更令人感激不已。退稿,无疑会增添你们的辛劳,加重你们的经费负担,但对投稿者(特别是手写稿)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