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高考物理试题第25题,是以滑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为题型的纯力学题,它与以往试题(1992年.1993年高考物理最后一道题及1996年高考试题第24题)所不同的是增设了凹槽A与物块B发生碰撞的情境,这也正是该题的新颖、独具匠心之处.[题目]一段凹槽A倒扣在水平长木板C上,槽内有一小物块B,它到槽两内侧的距离均为l/2,如图1所示.木板位于光滑水平的桌面上,槽与木板间的摩擦不  相似文献   

2.
正两个物块叠放在一起,依靠之间的静摩擦力一起运动,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相对运动?两个物块与压缩的弹簧接触,释放弹簧后,在什么条件下两物块分离?2013年全国卷二第25题、34题分别对此作了考查.其实这两类问题的分析方法是相通的,即寻找临界状态,采用隔离法分析判断.为突出问题主要方面,另举两例进行说明.一、"相对运动"问题分析例1(2009清华自主)如图1,质量为M的板置于水平地面上,其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物块,物块与板、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系数分别为μ1、μ2.当作用在板上的水平力F多大时,刚好  相似文献   

3.
高尚 《物理教学》2015,(2):67-68
2014年高考物理安徽卷第24题的第三问给出了"凹槽和物块的质量相等"条件,物块与凹槽反复碰撞的结果表现为速度交换,可以借助于v-t图的对称性进行求解。而当凹槽和物块的质量不相等时,也能从v-t图中找出特殊的"面积"关系,简便解答。  相似文献   

4.
物块放置在位于水平面(或斜面)的凹槽内,凹槽(或物块)获得初速度后,与物块(或凹槽)发生多次弹性碰撞,我们称此类问题为"槽块碰撞问题".该类问题具有题型灵活、知识综合、设问巧妙等特点,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备受高考命题专家青睐.下面从凹槽内外面的粗糙情况、约束面的设置方向、物块与凹槽的单壁还是双壁碰撞等方面归纳...  相似文献   

5.
我参加今年高考物理阅卷工作,对第25题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对该试题的看法、解法、解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供同行参考.试题一段凹槽A倒扣在水平长木板C上,槽内有一小物块B,它到槽两侧的距离均为l2,如图1所示.木板位...  相似文献   

6.
张延忠 《物理教师》2008,29(2):62-62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Ⅱ)第16题考查了a、b两物块到达最低点S的时间和动量两个物理量,大多数考生很容易分析出物块a、b在S点的动量是不相等的(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但对物块a、b到达S点的时间分析判断有一定困难,致使部分考生解答错误.那么如何破解该题呢?本人认为破解该题要先通过现象分析其本质,然后选择巧妙的方法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7.
题目  1999年全国物理竞赛复赛最后一道题如图 1所示 ,z轴竖直向上 ,xy平面是一图 1绝缘的、固定的、刚性平面 .在 A ( x0 ,0 ,0 )处放一带电量为 -q( q>0 )的小物块 ,该物块与一细线相连 ,细线的另一端 B穿过位于坐标原点 O的光滑小孔 ,可通过它牵引小物块 .现对该系统加一匀  相似文献   

8.
题.(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如图1所示,水平桌面上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物块相连.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物块位于O点(图中未标出).物块的质量为m,AB=a,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物块从O点拉至A点,拉力做的功为W.撤去拉力后物块由静止向左运动,经O点到达B点时速度为0.重力加速度为g.  相似文献   

9.
原题:一段凹槽A倒扣在水平长木板C上,槽内有一小物块B,它到槽两内侧的距离均为1/2,如图所示,木板位于光滑水平的桌面上,槽与木板间的摩擦不计,小物块与木板间的摩擦系数为μ,A、B、C三者质量相等,原来都静止。现使槽A以大小为v_0的初速度向右运动,已知v_0<(2μgl)~(1/2),当A和B发生碰撞时,两者  相似文献   

10.
第 2 0届全国物理竞赛复赛试卷第七大题原题是 :如图 1所示将一铁饼状小物块在离地面高为h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v0 抛出 .已知物块碰地弹起时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大小与碰撞前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之比为e(e <1 ) .又知沿水平方向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μ≠ 0 ) ;每次碰撞过程的时间都非常短 ,而且都是“饼面”着地 .求物块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最远距离 .   图 1图 2  原题提供的参考解答 :如图 2所示 ,设物块在A1点第一次与地面碰撞 ,碰撞前水平速度仍为v0 ,竖直速度为 :u0 =2 gh. (1 )碰撞后物块的竖直速度变为u1,根据题意 ,…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的生活中相对运动的体验并不深刻,一方面是这样的情境不多,另一方面缺乏相对运动的前概念,即使遇到这样的情境学生极少能够自觉地从物理学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相对运动问题成了高中物理初学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对于这类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起创设真实物理情境不断发现问题,构建、运用和修正模型,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实现初中物理学习向高中物理学习的有效过渡.  相似文献   

12.
一、相对运动法平常观察分析物体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但在解决追及和相遇问题时,有时选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另一物体相对它的运动变得很简单,求解就很省事.这种方法称之为相对运动法.运用相对运动法,首要的是掌握相对运动规律.借助人教版《物理·必修2》P5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我们把红蜡块相对地面的运动称为运动,红蜡块相对玻璃管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玻璃管相对地面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题如图1所示,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振幅为A,弹簧劲度系数为k,物块质量为m,O为平衡位置.求物块从O到B(B为端点)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对物块的冲量.  相似文献   

14.
孙兵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15):55-56
题质量为M的运动员手持一质量为m的物块,以速率V0沿与水平面成α角的方向向前跳跃(如图1).为了能跳得更远一点,运动员可在跳远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处,沿某一方向把物块抛出,物块抛出时相对运动员的速度的大小u是给定的,物块抛出后,物块和运动员都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运动.  相似文献   

15.
力学题常常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算,但若物理概念不清,物理规律的应用范围不明确,则会在解题中犯错误。下面例举一题,分析几种错误解法,指出其出错的原因,给出正确的解答,以帮助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解题的方法。原题是:有一长为L、质量为m的平板,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也为m的物块以对地水平速度V0进入平板的上表面。设该物块与平板上表面的摩擦系数为u。问:物块的速度V0至少要多大时,物块才能以平板的左侧表面进入,而从右侧表面滑高平板?分析:物块以初速V0滑入平板上表面,由于它们之间u的存在,而平板与…  相似文献   

16.
一个物体在斜壁上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的受力分析是解动力学题中的一个难点.下面介绍两种方法供大家参考.例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一质量为M的斜壁上.物块与斜壁、斜壁与地面之间均粗糙.当物块以加速度a由A滑到B时,斜面保持静止.求地面对斜壁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  相似文献   

17.
"转换法参照法例1(上海卷第4题)伽利略通过研究自由落体和物块沿光滑斜面的运动,首次发现了匀加速运动规律.伽利略假设物块沿斜面运动与物块自由下落遵循同样的法则,他在斜面上用刻度表示物块滑下的路程,并测出物块通过相应路程的时间,然后用图线表示整个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图中OA表示测得的时间,矩形OAED的面积表示该时间内物块经过的路程,则图中OD的长度表示______.P为DE的中点,连接OP且延长交AE的延长线于B,则AB的长度表示______.解析根据题意OD=SOOAAED=路时间程=平均速度,即OD的长度表示OA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又OD=CP=12A…  相似文献   

18.
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半球体,沿竖直方向切成质量相等的A、B两部分。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紧贴竖直墙壁保持静止状态,如图1所示,则其中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A.F B.0C.1m g D.0.5m g本题半球被切成了质量相等的A、B两部分,需要对这两部分用“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由于物块B处于静止状态,因而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都应受到平衡力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向左的压力F与物块A对物块B向右的压力F1平衡。在竖直方向上,物块B受到向下的重力,大小只有0.5m g,因而受到物块A对它向上的摩擦力大小为0.5m g。所以该题应该选“D”…  相似文献   

19.
正运动的描述是中学生学习相对运动的难点,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描述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学生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总是会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必须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切换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于是,笔者制作了相对运动演示仪,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全国高考安徽理综卷第17题就是对去年安徽理综试题第14题的变形形式,是对去年高考题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下面对这两个题目作分析,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1(2011年全国高考安徽理综第14题)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